《减字木兰花 其十八 彼岸花》

时间: 2025-01-04 10:34:29

别君彼岸,便隔忘川教梦断。

相见何期,泣血啼红百叠衣。

生缘已矣,敢赴黄泉先一死。

尚记君恩,不许轮回换此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其十八 彼岸花
作者: 崔荣江

别君彼岸,便隔忘川教梦断。
相见何期,泣血啼红百叠衣。
生缘已矣,敢赴黄泉先一死。
尚记君恩,不许轮回换此身。

白话文翻译:

与君别于彼岸,便已隔绝了忘川,使梦境也随之断绝。
相见之期何时可期,泪流满面,衣衫泣血,恨意重重。
这段缘分已然消逝,若真有黄泉,我宁愿先死一次。
仍旧铭记君恩,绝不愿意轮回而换取这副身体。

注释:

  • 彼岸:指的是亡灵所去之地,象征着生死的分隔。
  • 忘川:传说中的河流,死者灵魂需渡过此河才能进入另一个世界。
  • 梦断:梦境的结束,暗指生死离别的悲痛。
  • 泣血:形容悲痛至极,泪水如血。
  • 百叠衣:指衣物重重叠叠,象征愁苦和悲伤。
  • 黄泉:指阴间,死者所去的地方。
  • 轮回:生死循环,佛教中对生命的理解。

典故解析:

  • 忘川:源自古代神话传说,河流象征死亡与遗忘。
  • 黄泉:古典文学中常用来指代亡者的归宿,流行于多个文化中。
  • 生缘已矣:反映了对缘分的无奈,表达对过往感情的哀伤。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崔荣江,现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常在作品中探讨生死、爱恨等主题。
  •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生离死别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过往情感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减字木兰花·彼岸花》以深切的情感与古典的意象交织,展现了生死离愁的主题。诗中通过“彼岸”与“忘川”的对比,传达了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悲痛。开头的“别君彼岸”将读者带入一个生离死别的场景,紧接着“便隔忘川教梦断”则暗示了梦境与现实的断裂,以及对彼此的思念。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诗人巧妙地使用“泣血啼红百叠衣”来渲染情绪的浓烈,令人感受到深切的悲伤与无助。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沉重而又细腻,尤其是在“生缘已矣,敢赴黄泉先一死”这一句中,诗人表现出了一种宁愿舍弃生命也不愿舍弃感情的坚定决心,彰显出对爱情的忠贞与执念。最后一句“不许轮回换此身”,更是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轮回的拒绝与对君恩的铭记,展示了深邃的哲思与情感的交融。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别君彼岸,便隔忘川教梦断。”:与君别于彼岸,意味着二人永别,梦境随之破灭。
    • “相见何期,泣血啼红百叠衣。”:相见的希望渺茫,泪水如血,衣衫沾染悲伤的泪水。
    • “生缘已矣,敢赴黄泉先一死。”:这种缘分已然结束,宁愿赴黄泉也不愿再忍受失去。
    • “尚记君恩,不许轮回换此身。”:仍然清晰记得对方的恩情,不愿意为了换取身体而接受轮回。
  •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增添了韵律美。
    • 比喻:使用了“忘川”“黄泉”等意象,形象地传达生死之痛。
    • 夸张:如“泣血”的表述,强烈表现了内心的痛苦。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爱情的执着与对生死分离的苦痛,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情感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彼岸:象征着死亡与离别,传达了生死的隔阂。
  • 忘川:代表忘却,暗示了对逝去的追忆。
  • 泣血:情感的极致表现,显示出内心的悲痛。
  • 百叠衣:象征着层层叠叠的愁苦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忘川”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河流
    b) 亡灵的归宿
    c) 生活的希望

  2. “泣血啼红百叠衣”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痛
    c) 惊讶

  3. 诗人对于轮回的态度是? a) 乐意接受
    b) 拒绝
    c) 无所谓

答案

  1. b) 亡灵的归宿
  2. b) 悲痛
  3. b) 拒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崔荣江的《彼岸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诗都涉及生死与情感,但前者更加强调离别的苦痛,而后者则在怀念中带有一丝婉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现代诗歌赏析》
  • 《诗词的艺术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