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

时间: 2025-01-21 11:52:23

海南奇宝。

铸出团团如栲栳。

曾到昆仑。

乞得山头玉女盆。

绛州王老。

百岁痴顽推不倒。

海口如门。

一派黄流已电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
作者:苏轼

海南奇宝。
铸出团团如栲栳。
曾到昆仑。
乞得山头玉女盆。
绛州王老。
百岁痴顽推不倒。
海口如门。
一派黄流已电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提到海南的珍奇宝物,铸造出圆润如栲栳的琉璃杯。曾经去过昆仑山,乞求到了山顶的玉女盆。绛州的王老,尽管年过百岁,依然顽固不化、屹立不倒。海口就像一扇大门,黄河的流水已经奔涌而出。

注释

  • 海南奇宝:指的是海南的珍稀宝物。
  • 栲栳:一种树的种子,形状圆润。
  • 昆仑:古代神话中的高山,象征着神秘和高远。
  • 玉女盆:传说中的仙女所用的盆,象征着美好与珍贵。
  • 绛州王老:指的是绛州的老者,寓意长寿和智慧。
  • 海口如门:比喻海口像一扇大门,象征着通往更广阔的世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尤其在词方面,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他借助对琉璃杯和王老的描绘,表现出一种洒脱、豁达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海南的奇宝和长寿老人,展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苏轼通过对琉璃杯的描写,将一种美的感受传达给读者,琉璃杯不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精神世界的寄托。在对王老的描写中,他用“百岁痴顽推不倒”来表达对长寿与智慧的赞美,突显了人类精神的坚韧。整体而言,这首词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南奇宝:引入主题,说明即将讨论的对象。
  • 铸出团团如栲栳:形象地描绘琉璃杯的外观,带有美感。
  • 曾到昆仑:提到神秘的昆仑山,暗示追求美好事物的旅程。
  • 乞得山头玉女盆: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 绛州王老:引入长寿的象征,代表人类智慧的积累。
  • 百岁痴顽推不倒:展现老者的坚定和顽强。
  • 海口如门:象征着广阔的未来和希望。
  • 一派黄流已电奔:描绘自然景观的壮美,传达一种奔放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海口如门”,用门比喻海口的开放。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夸张:如“百岁痴顽”,强调了长寿的特征。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传达了对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视,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琉璃杯:象征着美与珍贵。
  • 昆仑:代表神秘与高远。
  • 玉女盆:象征美好与爱情。
  • 王老:代表智慧与长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琉璃杯”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美与珍贵
    C. 长寿

  2. “海口如门”中“门”比喻什么? A. 限制
    B. 开放与希望
    C. 障碍

  3. 该诗歌的主题是? A. 对政治的讽刺
    B.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减字木兰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二者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苏轼更为豪放与洒脱,李清照则更显细腻与柔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