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元绪上人游商山
姚合 〔唐代〕
万法空门里,师修历几生。
过来心已悟,未到行弥精。
溪寂钟还度,林昏锡独鸣。
朝簪抽未得,此别岂忘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元绪上人即将出游的惜别之情。诗中提到,经过多生的修行,师父的教导让人明白了许多道理,但在修行的路上仍需不断精进。溪水流淌中,钟声传来,林中昏暗时,锡杖独自发出响声。朝朝暮暮,虽未能得到你赠送的朝簪,但这次别离的情感是无法忘怀的。
注释:
- 万法空门:指的是佛教的空性法门,强调一切事物的无常和虚幻。
- 师修:指的是在师父的教导下进行修行。
- 行弥精:指的是修行的过程尚未达到更高的境界。
- 溪寂:溪水静谧无声。
- 锡:指的是僧侣所持的锡杖,象征佛教的修行。
- 朝簪:古代女子用来插在头发上的饰物,这里象征着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约780-842),唐代诗人,字德明,号惭愧居士,晚唐时期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以五言和七言诗著称,风格清新。姚合的诗多描写山水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尤其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常有涉及。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姚合与元绪上人分别之际,表现出诗人与元绪之间的深厚情谊,反映了当时士人之间的交往风尚和对修道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送元绪上人游商山》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送别诗。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折射出作者内心的思索与不舍。首句“万法空门里”开宗明义,点明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认同与理解。接下来的“师修历几生”则是对修行过程的反思,表达了在漫长的修行中,师父的教导让自己有所领悟,但真正的修行却仍在继续,显示出一种谦逊和自省的态度。
“溪寂钟还度,林昏锡独鸣”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显孤寂的自然场景,钟声与锡杖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修行者的孤独与追求。最后两句“朝簪抽未得,此别岂忘情”则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离别的依依不舍。整首诗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人生、修行与友情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法空门里:在空性法门中,万事万物皆是虚幻,强调无常。
- 师修历几生:经过几世的修行,指在师父的带领下,反映修行之路的漫长。
- 过来心已悟:经历一番修行后的领悟,内心已有所明白。
- 未到行弥精:然而在行道上仍需不断精进,显示谦逊。
- 溪寂钟还度:溪水静谧,钟声依旧在耳边回响,营造宁静的氛围。
- 林昏锡独鸣:林间昏暗,锡杖的声音显得格外孤独。
- 朝簪抽未得:未能得到朝簪,象征情感的寄托与未尽的心意。
- 此别岂忘情:即便别离,情感依然无法忘怀。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和意境。例如,“溪寂钟还度”与“林昏锡独鸣”形成对仗,增强了自然景象的对比。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修行与友情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深厚以及对人生道路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法:象征宇宙万象,反映人生哲学。
- 空门:佛教教义的象征,代表无常与空性。
- 溪:象征宁静与流逝的时间。
- 钟:象征智慧与警醒。
- 锡:象征修行者的身份与孤独。
- 朝簪:象征情感的寄托与珍贵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万法空门”主要指什么?
- A. 一切事物
- B. 修行的法门
- C. 生活的哲学
-
“溪寂钟还度”中“溪”象征什么?
- A. 嘈杂
- B. 宁静
- C. 孤独
-
此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喜悦
- B. 惆怅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姚合的诗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侧重于内心的感悟与友谊的珍视;而王勃更倾向于对人生和前途的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姚合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