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赠刘伯威
原文展示:
刘子山中秀,相逢气自同。
箕裘门户计,菽水古人风。
折节岂为辱,苦心应有终。
平生湖海志,未用哭途穷。
白话文翻译:
刘子在山中显得英俊,见面时气质自相契合。
家世和门第的考量,犹如古人从简单事物中追求风雅。
降低身段难道是羞辱,苦心经营终会有回报。
我一生怀有海阔天空的志向,绝不因为困境而哭泣。
注释:
- 刘子:指刘伯威,诗中称呼。
- 山中秀:形容刘伯威在山中显得优秀。
- 箕裘:指家世、门第,箕和裘是古代的衣物,象征着门第高贵。
- 菽水:即豆和水,象征朴素的生活,古人追求的风雅。
- 折节:指降低身段,谦逊待人。
- 苦心:指辛苦用心。
- 湖海志:比喻胸怀宽广的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麻革,元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个人志向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常以交友、志向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麻革与刘伯威相识之际,表达对友人的欣赏与勉励,展现出对理想和志向的追求。刘伯威是一位追求理想的士人,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表现出对彼此志向的认同与鼓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开篇以“刘子山中秀”展现了刘伯威的才华与气质,暗示两人志同道合。接着提到“箕裘门户计”,委婉地指出世俗对人们的评价与限制,反映出作者对门第观念的不屑与对真才实学的推崇。诗中“折节岂为辱”表明作者坚信谦逊与低调并不可耻,反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整首诗通过刘伯威与作者之间的相知相惜,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命运的反抗。最后以“平生湖海志”结束,强调了志向的广阔与坚定,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彼此在艰难的路途上不屈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刘子山中秀,相逢气自同:描绘了刘伯威在山中出众的气质,表明两人相遇时产生的默契与共鸣。
- 箕裘门户计,菽水古人风:通过对比,指出现实中人们对门第的重视,而古人追求的是内在的修养与风雅。
- 折节岂为辱,苦心应有终:强调降低身段与谦逊不是羞辱,而是对理想的坚持与努力,最终将会有所回报。
- 平生湖海志,未用哭途穷:表达了作者的远大志向,决心不因困境而气馁,体现了坚定的信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箕裘门户计,菽水古人风”,形成了对称美感,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将志向比作“湖海”,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广阔的理想。
- 排比:整首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递进,逐步展开对志向的深入探讨。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与坚持,在面对世俗的压力时不屈服,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信念和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中:象征宁静与深邃,暗示志向的高远。
- 菽水:代表朴素的生活与古人的雅趣,反映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
- 湖海:象征开阔与无限的志向,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最能表达对门第观念的不屑? A. 刘子山中秀
B. 箕裘门户计
C. 折节岂为辱
D. 平生湖海志 -
“折节岂为辱”中“折节”指的是什么? A. 降低身段
B. 高高在上
C. 追求名利
D. 不屈服 -
诗中提到的“湖海志”意指什么? A. 狭隘的目标
B. 广阔的理想
C. 自我满足
D. 世俗的压力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赠刘伯威》与《将进酒》: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境的不屈。前者侧重于友情与志向,后者则强调了豪放与对人生的豁达态度。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麻革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