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作者: 孟浩然 〔唐代〕
秋入诗人兴,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旅泊,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海去,谁不羡鸿飞?
白话文翻译
秋天到来,诗人兴致勃勃,却鲜有人能唱起巴国的歌。
我们一起在湖上泛舟,吟诗作对,心中却思念着归家。
虽然有白纸简章的推荐,但沧洲的归途已经远去。
在那模糊的云海中,谁又不羡慕那高飞的大雁呢?
注释
- 巴歌:指巴国的歌曲,巴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名,位于今四川一带。
- 泛湖:在湖上游玩,泛舟而行。
- 白简:指白纸,古时用来书写的纸张,作推荐信的象征。
- 沧洲:指遥远的地方,常常用作归隐或远游的象征。
- 杳冥:形容幽暗或深远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距离的遥远或不可知。
- 鸿飞:比喻高飞的大雁,常用来象征自由和远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东野,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孟浩然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田园的美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诗人与友人同游湖泊之际,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反映出当时士人游览的雅趣,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是一首描写秋日游湖情景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故乡的思念。开篇便提到“秋入诗人兴”,秋天的到来使得诗人的创作灵感迸发;紧接着提到“巴歌和者稀”,展现出诗人对于巴国歌谣的渴望,但又感到身边几乎无人同唱,暗含对孤独的感慨。诗中“泛湖同旅泊”,诗人与友人同舟游湖,吟咏诗作,展现了一种和谐的友情与人际关系,但内心却隐隐有“思归”的情感。最后几句通过“杳冥云海去”和“谁不羡鸿飞”抒发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由的羡慕,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与选择。
整首诗在意境上表现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既描绘了美丽的湖光山色,又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彰显了孟浩然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入诗人兴:秋天的到来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
- 巴歌和者稀:巴国的歌谣无人同唱,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泛湖同旅泊:与友人一起在湖上游玩,享受友情的乐趣。
- 吟会是思归:吟诗作对的同时,心中却涌起了归家的思念。
- 白简徒推荐:虽然有推荐的诗文,显示出对友情的珍重。
- 沧洲已拂衣:远方的归途已经遥不可及,暗示人生的无常。
- 杳冥云海去:形容回归的路途遥远而不明。
- 谁不羡鸿飞:表达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仗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形成了鲜明的意象对比。例如“泛湖同旅泊”与“吟会是思归”形成了景与情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心中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游湖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归宿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归隐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同时也暗示着离别与思念。
- 巴歌:代表异乡的文化与情感,蕴含着对故土的眷恋。
- 湖:象征宁静与美好,代表着友谊和诗意生活。
- 云海:象征着遥远与不可知,暗示人生的无常与流动。
- 鸿飞:象征自由与向往,表达了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孟浩然的“秋入诗人兴”中“秋”代表了什么?
A. 离别
B. 成熟与收获
C. 忘却 -
“巴歌和者稀”中“和者”指的是?
A. 唱歌的人
B. 朋友
C. 游客 -
诗中提到的“杳冥云海”意指?
A. 远方的归途
B. 美好的景象
C. 繁华的城市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孟浩然 vs 王维:两位诗人在自然题材上的表现各有千秋,孟浩然更多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而王维则往往在自然中融入更多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孟浩然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