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垂光同年》
时间: 2025-01-17 10:30: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垂光同年 徐夤 〔唐代〕
丹桂攀来十七春,如今始见茜袍新。 须知红杏园中客,终作金銮殿里臣。 逸少家风惟笔札,玄成世业是陶钧。 他时黄阁朝元处,莫忘同年射策人。
白话文翻译:
经过十七年的努力,如今终于看到了你穿上崭新的官袍。 要知道,那些在红杏园中的才子,最终都会成为皇宫中的臣子。 你的家族传统是书法,而你的世业则是如同陶匠般塑造国家。 将来在黄阁朝见皇帝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这些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同僚。
注释:
- 丹桂:比喻科举考试。
- 十七春:十七年。
- 茜袍:红色的官袍,指官职。
- 红杏园:比喻文人聚集的地方。
- 金銮殿:皇宫中的大殿,指朝廷。
- 逸少:指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 笔札:书法。
- 玄成:指陶匠,比喻治理国家。
- 陶钧:制陶的转轮,比喻治理国家的能力。
- 黄阁: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 朝元:朝见皇帝。
- 射策:指参加科举考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是唐代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诗风清新著称。他的诗歌多涉及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徐夤赠给同年的诗,表达了对同年通过科举考试并获得官职的祝贺,同时也表达了对同年未来仕途的期望和提醒。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同年获得官职的祝贺,展现了诗人对同年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典故,如“丹桂”比喻科举考试,“红杏园”比喻文人聚集的地方,“金銮殿”比喻朝廷,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文化内涵。同时,诗人通过对同年的家族传统和世业的赞美,表达了对同年未来仕途的期望和提醒,希望他不要忘记一同奋斗的同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丹桂攀来十七春,如今始见茜袍新。”
- 这句诗通过“丹桂”比喻科举考试,表达了同年经过十七年的努力终于获得官职的喜悦。
-
“须知红杏园中客,终作金銮殿里臣。”
- 这句诗通过“红杏园”和“金銮殿”的对比,表达了文人最终都会成为朝廷臣子的期望。
-
“逸少家风惟笔札,玄成世业是陶钧。”
- 这句诗通过对同年的家族传统和世业的赞美,表达了对同年未来仕途的期望。
-
“他时黄阁朝元处,莫忘同年射策人。”
- 这句诗通过对同年的提醒,表达了对同年未来仕途的期望和提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丹桂”比喻科举考试,“红杏园”比喻文人聚集的地方,“金銮殿”比喻朝廷。
- 对仗:如“逸少家风惟笔札,玄成世业是陶钧”中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同年的祝贺和期望,希望他不要忘记一同奋斗的同僚,同时也表达了对同年未来仕途的期望。
意象分析:
- 丹桂:比喻科举考试,象征着文人的努力和成就。
- 红杏园:比喻文人聚集的地方,象征着文人的生活和交流。
- 金銮殿:比喻朝廷,象征着文人的仕途和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丹桂”比喻什么? A. 科举考试 B. 文人聚集的地方 C. 朝廷 D. 书法
-
诗中的“红杏园”比喻什么? A. 科举考试 B. 文人聚集的地方 C. 朝廷 D. 书法
-
诗中的“金銮殿”比喻什么? A. 科举考试 B. 文人聚集的地方 C. 朝廷 D. 书法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期望。
诗词对比:
- 徐夤的《赠垂光同年》与王维的《送别》: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情感,但徐夤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未来仕途的期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诗歌。
-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徐夤的生平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