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习家池亭》

时间: 2025-01-01 13:52:23

山简一时适,习家千古亭。

中原天扰扰,刺史日冥冥。

白帢人何在,铜鞮客试听。

池留歌眼碧,峰压酒痕青。

胜地真堪醉,清朝渐爱醒。

婆娑欲小住,眠鹭起遥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习家池亭
作者:王世贞 〔明代〕

山简一时适,习家千古亭。
中原天扰扰,刺史日冥冥。
白帢人何在,铜鞮客试听。
池留歌眼碧,峰压酒痕青。
胜地真堪醉,清朝渐爱醒。
婆娑欲小住,眠鹭起遥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习家池亭的美丽景色。山的简朴在此时显得格外适合,习家池亭则承载了千古的历史。中原的天色暗淡,刺史的日子也仿佛沉沉无光。白帢的游人不知所踪,铜鞮的客人正在细细倾听。池水碧绿如眼,山峰上酒痕犹存。这里的胜地实在让人陶醉,清晨的醒来渐渐让人心生依恋。身处这美丽的环境中,想要稍作停留,远处的白鹭在水边悄然起舞。

注释

  • 习家池亭:指习家池的亭子,习家池是著名的风景名胜。
  • 山简:山的景色朴素简单。
  • 刺史:古代地方官员,负责治理地方。
  • 白帢:白色的帽子,指代游人或文人。
  • 铜鞮:古代的一种鞋子,象征客人。
  • 婆娑:形容舞动的样子,通常指白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他的诗歌强调自然之美、人生哲理,多以描写山水、抒发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王世贞游览习家池亭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过习家池亭》是一首充满画面感的山水诗,展现了王世贞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诗的开头以“山简一时适”引入,简洁而富有哲理,表明在这山水之间,恰如其分的适合着人们的心境。接着诗人描绘了习家千古亭的悠远历史,带给人一种时光穿梭的感觉。中原的天色“扰扰”,刺史的“日冥冥”,则暗示了政治动荡与人生的迷茫,形成了与美景的强烈对比。

后半部分的意象构建更为生动,描绘了白帢人和铜鞮客的形象,展现了游人的匆匆与静谧的环境形成对照。“池留歌眼碧,峰压酒痕青”,不仅描绘了水的清澈和山的苍翠,也暗示了诗人在此地的沉醉与乐趣。最后一句“眠鹭起遥汀”则将自然与人的生活融合,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表现了诗人对这一胜地的留恋。整首诗流畅而富于变化,情感真挚,展示了王世贞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简一时适”:简朴的山景在此时显得十分契合。
    • “习家千古亭”:习家亭承载着悠久的历史。
    • “中原天扰扰”:中原地区的天色阴沉,给人一种困扰的感觉。
    • “刺史日冥冥”:刺史的日子也在沉闷中度过。
    • “白帢人何在”:白帢的游人不知所踪。
    • “铜鞮客试听”:铜鞮的客人正在倾听周围的声音。
    • “池留歌眼碧”:池水如眼睛般碧绿,留住了歌声。
    • “峰压酒痕青”:山峰压迫着青色的酒痕。
    • “胜地真堪醉”:这个胜地实在让人陶醉。
    • “清朝渐爱醒”:在清晨的光辉中渐渐清醒。
    • “婆娑欲小住”:舞动的白鹭让人想要停留。
    • “眠鹭起遥汀”:远处的白鹭在水边优雅地起舞。
  • 修辞手法

    • 比喻:“池留歌眼碧”,用“眼”来形容池水的颜色,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多用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眠鹭起遥汀”,赋予白鹭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交织。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稳定与坚韧,代表自然的永恒。
  • :代表生命与灵动,体现诗人的情感流动。
  • :象征着人文历史,承载着诗人的思考与情感。
  • 白鹭:象征着优雅与自然之美,传达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习家池亭”主要是指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处古迹
    • C. 一座亭子
    • D. 一条河流
  2. 诗中“白帢人”指的是谁?

    • A. 游人
    • B. 文人
    • C. 官员
    • D. 农民
  3. 诗中描绘的“池留歌眼碧”意在表达?

    • A. 池水清澈
    • B. 池水浑浊
    • C. 池水平静
    • D. 池水温暖

答案

  1. C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望庐山瀑布》李白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王世贞的《过习家池亭》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对美的沉醉,而李白则表现了对离乡的思念与孤独之感。两者都深刻表达了个人情感,但其侧重点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世贞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世贞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