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景升见访后即游南雍应试赋此赠之以壮行色》

时间: 2025-01-19 13:42:46

自读西征赋,时推西晋才。

忽传中散驾,云自谼中来。

文岂净而浅,人仍美且䰄。

九方轻牝牡,八尺是龙騋。

虚左成均席,登歌京兆杯。

名高鳷鹊观,气逸凤凰台。

六馆峥嵘重,三都次第裁。

他时结驷过,莫遣破苍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读西征赋,时推西晋才。
忽传中散驾,云自谼中来。
文岂净而浅,人仍美且䰄。
九方轻牝牡,八尺是龙騋。
虚左成均席,登歌京兆杯。
名高鳷鹊观,气逸凤凰台。
六馆峥嵘重,三都次第裁。
他时结驷过,莫遣破苍苔。

白话文翻译:

我自己读了《西征赋》,那时推崇西晋的才子。
忽然传来中散大夫的驾到,听说是来自谼中。
文章虽然清晰却不够深刻,人却依然美好且有才华。
九方的轻骑马和牝牡马,八尺的龙马。
虚左的席位已经准备好,登歌的京兆酒杯也在。
名声高远如鳷鹊观,气宇轩昂如凤凰台。
六馆的杰出人才层出不穷,三都的风采依次展现。
若干时日后结队经过,别让马蹄破坏苍苔。

注释:

  • 西征赋:指的是古代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它表达对西晋优秀文人及其作品的推崇。
  • 中散:中散大夫,古代官职。
  • 谼中:指的是地名,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名字。
  • 九方、轻牝牡:形容马匹的轻快与优雅。
  • 龙騋:一种传说中的神马,象征非凡的才华。
  • 京兆:古地名,指的是长安一带。
  • 鳷鹊观:指的是一种高远的名望。
  • 凤凰台:象征着气派和风范。
  • 六馆、三都:指的是当时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世贞(1526年-1590年),明代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词,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以古典文化为背景,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世贞的游历期间,表达了对朋友潘景升的送别之情,以及对其前途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本诗以王世贞的自省与对朋友的祝福为主线,展现了诗人与其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首句通过自读《西征赋》的引入,表明了诗人对古代文学的欣赏与推崇,体现出一种文化自信。接着描述了中散大夫的驾临,暗示着朋友的身份与地位的提升。

诗中通过轻描淡写的方式,表现出文采与人品的优劣,尤其突出了潘景升的才华。在“九方轻牝牡,八尺是龙騋”中,诗人用马的轻快与神奇来比喻友人的非凡才能,显示出他对朋友的赞美与期待。

整个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与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送别场景,并通过对未来美好的愿景寄托了对朋友的祝福与期许,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读西征赋:自我阅读《西征赋》,表达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 时推西晋才:在当时推崇西晋的才子。
  • 忽传中散驾:突然听闻中散大夫的到来。
  • 云自谼中来:听说他是从谼中而来,暗示其地位与重要性。
  • 文岂净而浅:文章表面上虽清晰却不够深刻。
  • 人仍美且䰄:友人依然是美好且有才华的人。
  • 九方轻牝牡:比喻轻灵的马匹,象征着非凡的才华。
  • 八尺是龙騋:象征着卓越,龙马是美好与力量的结合。
  • 虚左成均席:预备好席位,体现礼仪与尊重。
  • 登歌京兆杯:举杯共饮,象征着庆祝与祝福。
  • 名高鳷鹊观:名声高远,气宇轩昂。
  • 气逸凤凰台:象征着高尚的品格与气度。
  • 六馆峥嵘重:杰出人才层出不穷。
  • 三都次第裁:风采依次展现,文化的繁荣。
  • 他时结驷过:未来再相聚。
  • 莫遣破苍苔:希望不让马蹄破坏这份美好。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与表现力,如“九方轻牝牡”与“八尺是龙騋”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送别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才华的推崇,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才华与速度,表现出文人的风采。
  • :代表着友情与庆祝,象征着人际之间的融洽。
  • 凤、龙:古代文化中象征着高贵与非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中散驾”指的是哪种官职?

    • A. 中散大夫
    • B. 大将军
    • C. 太监
    • D. 书生
  2. 诗中用“九方轻牝牡”比喻哪种事物?

    • A. 马匹
    • B. 文采
    • C. 友谊
    • D. 诗歌
  3.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送别与祝福
    • B. 读书感悟
    • C. 描绘风景
    • D. 叙述历史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表现离别与友情。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同样是送别之作,表达对友人的祝福。

诗词对比

  • 王世贞的作品与李白的诗作在送别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王世贞更多运用了典故与文化背景,李白则更注重情感的直白与豪放。

参考资料:

  1. 《明代文学研究》:关于王世贞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专著。
  2. 《古典诗词解析》:对中国古代诗词的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