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匣中琴》

时间: 2025-01-01 15:59:26

世人无正心,虫网匣中琴。

何以经时废,非为娱耳音。

独令高韵在,谁感隙尘深。

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匣中琴 于武陵 〔唐代〕 世人无正心,虫网匣中琴。 何以经时废,非为娱耳音。 独令高韵在,谁感隙尘深。 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世上的人心不正,琴被虫网覆盖在匣中。为何长时间被废弃,不是为了娱乐耳朵的声音。只有高雅的旋律留存,谁能感受到缝隙中尘埃的深沉。应该是南风的曲调,每一声都不合时宜。

注释:

字词注释:

  • 正心:指端正的心态。
  • 虫网:指虫子结的网,比喻琴被忽视和遗忘。
  • 经时废:长时间被废弃。
  • 娱耳音:为了娱乐而听的音乐。
  • 高韵:高雅的旋律。
  • 隙尘深:缝隙中的尘埃深沉,比喻被忽视的深层次情感。
  • 南风曲:古代的一种曲调,这里比喻高雅而不合时宜的音乐。

典故解析:

  • 南风曲:出自《礼记·乐记》中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比喻和谐美好的音乐,但在这里指高雅而不合时宜的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武陵,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隐逸情怀和高洁志趣。此诗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高雅艺术的怀念。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感叹社会风气浮躁,人们忽视高雅艺术,追求低俗娱乐的背景下创作的。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匣中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高雅艺术的怀念。诗中“世人无正心”一句,直接批评了当时人们心态的不端正,而“虫网匣中琴”则形象地描绘了高雅艺术被忽视和遗忘的现状。后两句“独令高韵在,谁感隙尘深”则进一步强调了高雅艺术的价值和被忽视的悲哀。最后,诗人以“南风曲”为喻,暗示了高雅艺术与现实社会的不合拍,表达了对高雅艺术坚守的决心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世人无正心”:直接批评了当时人们心态的不端正。
  2. “虫网匣中琴”:形象地描绘了高雅艺术被忽视和遗忘的现状。
  3. “何以经时废”:疑问句,表达了诗人对高雅艺术被长时间废弃的疑惑。
  4. “非为娱耳音”:强调高雅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娱乐。
  5. “独令高韵在”:强调高雅艺术的价值和独特性。
  6. “谁感隙尘深”:表达了高雅艺术被忽视的悲哀。
  7. “应是南风曲”:以“南风曲”为喻,暗示了高雅艺术的高洁。
  8. “声声不合今”:表达了高雅艺术与现实社会的不合拍。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虫网”比喻琴被忽视和遗忘的现状。
  • 拟人:“独令高韵在”中的“独令”赋予了高雅艺术以人的特质。
  • 对仗:“独令高韵在,谁感隙尘深”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批评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正和对高雅艺术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高雅艺术坚守的决心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虫网:比喻琴被忽视和遗忘的现状。
  • 高韵:高雅的旋律,象征高洁的艺术追求。
  • 隙尘深:缝隙中的尘埃深沉,比喻被忽视的深层次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虫网匣中琴”比喻了什么? A. 琴的美妙声音 B. 琴被忽视和遗忘的现状 C. 琴的古老历史 答案:B

  2. 诗中“南风曲”比喻了什么? A. 流行的音乐 B. 高雅而不合时宜的音乐 C. 悲伤的音乐 答案:B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赞美高雅艺术 B. 批评社会风气的不正和对高雅艺术的怀念 C. 描述琴的历史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竹里馆》: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高洁志趣。
  • 杜甫的《琴台》:表达了对高雅艺术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竹里馆》与于武陵的《匣中琴》都表达了隐逸情怀和高洁志趣,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隐逸生活的宁静,而于武陵的诗则更侧重于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高雅艺术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武陵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于武陵的诗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