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舟泊小金山下,客有歌大江东去词者》
时间: 2025-01-06 04:28: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字令
舟泊小金山下,客有歌大江东去词者
作者: 张可久 〔元代〕
片帆摇曳,喜东风吹雨,秋容新沐。
一带长江,青未了天际乱峰如簇。
浮玉山空,梧桐人去,月冷神仙屋。
停舟吊古,泉三酹寒菊。
犹记邂逅桓郎,驿楼残照里,倚阑吹竹。
南去北来人自唤,老树柳丝长绿。
倦客能吟,倚歌而和,醉写沧浪曲。
今宵何处,钓鱼台下寻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的长江美景和舟泊小金山的情景。小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秋天的景色如同刚沐浴过般清新。一望无际的长江,直到天边,峰峦叠嶂。浮玉山在空中显得格外宁静,梧桐树下人已离去,月光下神仙的居所显得寒冷。停舟怀古,斟酒祭寒菊。仍记得与桓郎偶然相遇的时光,那时在驿楼的夕照中,倚栏听竹声。南来北往的人们相互呼唤,老树的柳丝依旧常青。疲惫的旅人能吟唱,倚靠着歌声而和,醉意写下《沧浪曲》。今晚又将在钓鱼台下寻找栖身之处。
注释:
- 片帆摇曳:指小船的帆在风中轻轻摇摆。
- 东风吹雨:形容春秋时节的风雨交加,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 一带长江:指广阔的长江,象征着浩瀚的江水。
- 月冷神仙屋:借用神仙的住所来表达孤寂与清冷。
- 停舟吊古:停船沉思古人之事。
- 泉三酹寒菊:指在泉水旁为寒菊敬酒,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可久,元代词人,以其豪放派词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舟泊小金山时,表达了词人在江边的感慨与孤独,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百字令》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长江的壮丽和秋天的清冷,表现出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沉思。词中描绘的景物如“片帆摇曳”、“月冷神仙屋”,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诗人以“停舟吊古”来引发对古人往事的追忆,突显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无情。通过“倦客能吟”的描述,展示了诗人作为旅人的孤独感,同时又通过“醉写沧浪曲”带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这首词不仅在形式上流畅自然,更在情感上深邃动人,展现了元代词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片帆摇曳,喜东风吹雨,秋容新沐”:描写了秋天的江面,帆船随风摇曳,给人以清新之感。
- “一带长江,青未了天际乱峰如簇”:长江水面延绵不绝,远处的山峰如同簇拥在一起,形成壮丽的自然景观。
- “浮玉山空,梧桐人去,月冷神仙屋”:浮玉山显得宁静,梧桐树下已无人迹,月光映照下的神仙屋显得冷清。
- “停舟吊古,泉三酹寒菊”:借古思今,停下船,向寒菊敬酒,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 “犹记邂逅桓郎,驿楼残照里,倚阑吹竹”:回忆与桓郎的偶遇,夕阳下的驿楼,倚在栏杆上听竹声。
- “南去北来人自唤,老树柳丝长绿”:南来北往的人们互相呼唤,老树的柳丝依然常青,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倦客能吟,倚歌而和,醉写沧浪曲”:旅人疲惫却能吟唱,酒醉之际写下《沧浪曲》。
- “今宵何处,钓鱼台下寻宿”:表达了对未来宿处的不确定和对生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长江比作“一带”,增强了空间感。
- 拟人:通过“老树柳丝”赋予生命,营造出温情的氛围。
- 对仗:如“南去北来”,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历史和艺术的思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孤独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片帆: 象征自由与流动的生活。
- 长江: 代表着历史的延续和浩瀚的自然之美。
- 梧桐: 代表孤独和离别。
- 月冷: 寓意清冷与孤独的情感。
- 寒菊: 象征坚韧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片帆摇曳”指的是: A. 船在风中摇动
B. 人在舞蹈
C. 柳树随风 -
“月冷神仙屋”中的“神仙屋”象征着: A. 热闹的场所
B. 孤独与清冷
C. 富丽堂皇 -
诗中提到的“倦客能吟”表达了什么? A. 旅人的疲惫与孤独
B. 旅人的快乐与放松
C. 旅人的回忆与思考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
- 苏轼《水调歌头》:在形式上与本词相似,内容上也探讨了人生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张可久与李白的作品虽然风格不同,但都融入了对自然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李白的豪放洒脱与张可久的婉约细腻形成鲜明对比,但都能触动人心,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元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的情感与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