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东郭回留一二游侣》

时间: 2025-01-17 09:56:33

乡心迢遰宦情微,吏散寻幽竟落晖。

林下草腥巢鹭宿,洞前云湿雨龙归。

钟随野艇回孤棹,鼓绝山城掩半扉。

今夜西斋好风月,一瓢春酒莫相违。

意思解释

晚自东郭回留一二游侣

作者:许浑 〔唐代〕

原文展示

乡心迢遰宦情微,
吏散寻幽竟落晖。
林下草腥巢鹭宿,
洞前云湿雨龙归。
钟随野艇回孤棹,
鼓绝山城掩半扉。
今夜西斋好风月,
一瓢春酒莫相违。

白话文翻译

乡愁绵绵,官场的情感却淡薄,
官员们散去,我在幽静之处的寻觅,天边已渐暗淡。
林下草地散发着腥味,白鹭在此栖息,
洞口云雾弥漫,雨中的龙舟归来。
钟声随着小艇回旋,孤舟随波漂泊,
鼓声在山城中断绝,半扇门紧闭。
今夜在西斋欣赏良好的风月,
一瓢春酒让我们不必相互推辞。

注释

  • 乡心:对家乡的思念。
  • 迢遰:形容思念的路途遥远。
  • 宦情:官场生活的情感。
  • :淡薄、无关紧要。
  • :指官员。
  • :幽静、隐秘。
  • 落晖:落日的余晖。
  • 草腥:草地散发的气味。
  • 巢鹭宿:白鹭在巢中栖息。
  • 云湿:云层潮湿。
  • 雨龙:指雨中的船只。
  • 孤棹:孤独的小舟。
  • :断绝。
  • :遮掩。
  • 西斋:指作者的书斋。
  • 风月:自然景色和美好时光。
  • 春酒:春天的美酒。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自然意象和乡愁的表达,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风格清新自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诗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晚自东郭回留一二游侣》创作于许浑晚年时期,诗人经历了官场的浮沉,心中充满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乡土的思念。在此背景下,诗人以此诗表达了对游伴的邀请,借以排遣心中孤寂。

诗歌鉴赏

《晚自东郭回留一二游侣》是一首极具画面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整首诗以“乡心”和“宦情”开篇,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官场生活的淡漠,表达了身处官场却心向自然的复杂情感。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既有“林下草腥巢鹭宿”的宁静景象,又有“钟随野艇回孤棹”的孤独感觉,呈现出一个逐渐落日、黄昏时刻的自然景观。

诗人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渴望。随着夜色渐深,诗人邀请游伴在西斋共饮春酒,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美好时光的享受。诗中“今夜西斋好风月,一瓢春酒莫相违”一句,传达出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尽管外界环境复杂,但依然能够在简单的聚会中找到快乐。

整体而言,诗作的情感真挚而深远,既有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又有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展现了诗人在浮华官场之外的真实自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乡心迢遰宦情微:思乡之情深远,官场情感却淡薄。
  2. 吏散寻幽竟落晖:官员们散去,我在幽静之处游荡,天边已渐暗淡。
  3. 林下草腥巢鹭宿:草地散发腥味,白鹭在林下栖息。
  4. 洞前云湿雨龙归:洞口云雾弥漫,雨中的龙舟归来。
  5. 钟随野艇回孤棹:钟声随着小艇的回旋,孤舟随风漂泊。
  6. 鼓绝山城掩半扉:山城中的鼓声断绝,半扇门紧闭。
  7. 今夜西斋好风月:今夜在西斋欣赏美好的风月。
  8. 一瓢春酒莫相违:一瓢春酒让我们不必相互推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龙”比作船只,富有诗意。
  • 拟人:钟声与小艇的结合,赋予了物象以生命。
  • 对仗:如“钟随野艇回孤棹,鼓绝山城掩半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和友谊的向往,展现了一种归隐与享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乡心:象征对故乡的切切思念。
  • 晚霞: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慨。
  • 白鹭:象征纯洁与宁静。
  • 春酒:象征亲密友谊与欢聚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乡心”指代什么?

    • A. 对官场的热爱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朋友的渴望
  2. “今夜西斋好风月”中的“风月”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景色
    • B. 美好的时光
    • C. 酒的味道
  3. 诗中描述的“钟声”和“小艇”有什么关系?

    • A. 它们是同一物品
    • B. 钟声随小艇的行驶而响
    • C. 钟声与小艇无关

答案

  1. B
  2. A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以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 孟浩然《春晓》:描写春天的美好与宁静。

诗词对比

  • 许浑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采用自然意象表达情感,许浑更倾向于表现乡愁与友谊,而王维则更注重于山水的宁静之美和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