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时间: 2025-01-19 15:50: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白话文翻译:
我带着两支红色的羽箭,来游历燕赵地区。
正是射天狼星的好时节,心中激动得无暇闲适。
在洪波台观望着战兵,倚剑远望玉关。
我不急于向越国请缨,且向燕然山进发。
风引动着龙虎的旗帜,歌声响起,昔日的追攀又重现。
击打着筑子,月光洒落在高空,投壶游戏打破了我的愁苦。
遥远地知道,经过百战的胜利,定能征服鬼方而归。
注释:
- 赤羽:这里指红色的羽箭,象征着勇气和豪情。
- 天狼:指的是天狼星,古人常用天狼星比喻敌人。
- 洪波台:可能指的是一个军事观望台,用来观察战事。
- 玉关:象征着守卫的边关。
- 缨:古代士人所系的饰带,象征着求官的愿望。
- 燕然山:古代的名山,代表着追求理想的方向。
- 龙虎旗:象征军队的标志,代表着风起云涌的战争气氛。
- 击筑:古代弹奏乐器的方式,表示欢庆和豪情。
- 鬼方:古代北方的敌国,象征着战争的对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卓越的诗才,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以清新流畅、豪放俊逸见称,常常表达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形势复杂,边疆多事之秋。李白在游历燕赵时,目睹战争和士兵的英勇,心中感慨,便写下此诗,以表达他对国家的关心以及对战争的积极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军旅生活的热爱,也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开篇以“我把两赤羽”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朝气和勇气的场景,红色的羽箭象征着战斗的精神。接下来的“天狼正可射”,则暗示着敌人即将来临,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激昂和热血。
在“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中,李白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军事图景,表达了他对边关卫国的渴望。诗中提到的“请缨不系越”体现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反而向往更高的理想和目标,这种豪迈的精神令人钦佩。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一句,展示了军中的气氛与士气,李白通过对历史的追忆,表达了对胜利的期待。最后,诗的结尾“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简洁而有力,展现了诗人对未来胜利的坚定信念。整首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展现了李白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把两赤羽:开篇自述,表现出诗人英勇的气概。
- 来游燕赵间:描绘出诗人的游历,燕赵是古代的军事重地。
- 天狼正可射:暗示敌人即将来临,战斗的紧迫感。
- 感激无时闲:表明心中激动,不愿闲适。
- 观兵洪波台:描写观兵的场景,表现出对国家的关心。
- 倚剑望玉关:象征着守卫边疆的决心。
- 请缨不系越:表现出对名利的淡泊,追求更高的理想。
- 且向燕然山:象征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 风引龙虎旗:展现军队的气氛和士气。
- 歌钟昔追攀:回忆往昔,表达对胜利的渴望。
- 击筑落高月:欢庆的场景,表现豪情。
- 投壶破愁颜:打破愁苦,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 遥知百战胜:表现出对未来胜利的信心。
- 定扫鬼方还:强调征服敌国的决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形成音韵和谐的美感。
- 象征:如“赤羽”、“龙虎旗”等,象征着勇气和战争的精神。
- 排比:结构上形成呼应,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国家的热爱、对战争的积极态度以及对理想追求的坚定。诗中流露出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赤羽:象征勇气与战斗精神。
- 洪波台:体现了战争的紧迫感和历史的厚重。
- 玉关:象征守卫国家的责任与使命。
- 龙虎旗:代表军队的威武与奋发向上的士气。
- 高月: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白的“赤羽”象征着什么?
- A. 名利
- B. 勇气
- C. 财富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洪波台”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休息
- B. 观战
- C. 聚会
答案:B
-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冷漠
- B. 对国家的热爱与理想追求
- C. 对名利的追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王之涣:
- 李白的《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强调了对国家和战争的关注,展现了豪放的个性;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