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奔亡道中其四
函谷如玉关。
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
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
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
七日鬓毛斑。
白话文翻译:
这条路如同玉石般的函谷关,
我不知道何时才能返回。
洛阳的水流如同易水,
嵩岳和燕山并立。
风俗变得像羌胡的语言,
人们的脸上多了沙土的痕迹。
申包羞愧至极,痛哭不已,
七天后我的鬓发已然斑白。
注释:
字词注释:
- 函谷:古代的一个重要关口,位于今陕西省,象征险阻。
- 玉关:形容函谷关的美丽与险要。
- 生还:返回的意思。
- 易水:指古代的易水,流经今河北省,象征离别与悲伤。
- 嵩岳:指嵩山,位于今河南省,是五岳之一。
- 羌胡:指古代的少数民族,意味着风俗的改变。
- 沙塞颜:形容因风沙而改变的面容。
- 申包:申包胥,古代人物,以悲痛著称。
- 恸哭:痛哭,极度悲伤的表现。
- 鬓毛斑:指头发变白,象征年老或经历了巨大的悲伤。
典故解析:
- 申包胥:古代楚国人,因悲恸而为后世所知,常用以形容极度的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李白一生游历四方,以豪放不羁、清新洒脱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广泛涉及山水、友情、离别等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奔波求仕的时期,反映了他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奔亡道中其四》是一首充满了李白特有的豪情与忧伤的作品。全诗以“函谷如玉关”的开头,展现出险阻而美丽的关口,暗示着李白行路的艰难。在“几时可生还”中,诗人流露出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洛阳为易水”一句中,易水流淌,象征着离别与哀伤,令人联想到古代的英勇与悲壮,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困顿与挣扎。再到“俗变羌胡语”,则揭示了社会的变迁与人心的冷漠,诗人目睹了风俗的改变,心中不免生出感慨。
“申包惟恸哭”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基调,申包胥的悲痛令人同情,诗人在此借古人之痛以抒己怀,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最后一句“七日鬓毛斑”,则以时间的推移表现了生命的无常,令人感到深深的惋惜。
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故乡的怀念,又有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展现了李白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函谷如玉关:描绘函谷关的险峻之美,暗示旅途的艰难。
- 几时可生还:表达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
- 洛阳为易水:易水象征离别与惆怅,令人想起古人泪别的场景。
- 嵩岳是燕山:描述山川的壮美,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 俗变羌胡语:提示社会风俗的变化,感叹人心的冷漠。
- 人多沙塞颜:描绘风沙对人们面容的侵蚀,象征生活的困苦。
- 申包惟恸哭:引用申包胥的悲痛,显示诗人的情感深度。
- 七日鬓毛斑:时间流逝,生命无常,反映内心的沉重与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函谷关比作玉石,增强美感。
- 对仗:如“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增强音韵的和谐。
- 借古喻今:引用申包胥的故事,增加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旅途艰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李白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函谷关:象征险阻与归乡的渴望。
- 易水:象征离别与哀伤。
- 羌胡:代表社会变迁与文化冲突。
- 沙塞颜:生活艰辛的象征。
- 申包胥:悲痛的化身。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承载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个意象代表了险阻与归乡的渴望? A. 洛阳
B. 函谷关
C. 嵩岳
D. 易水 -
“申包惟恸哭”中的“申包”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申屠戈
B. 申包胥
C. 申公豹
D. 申明远 -
诗中提到的“羌胡”代表了什么? A. 古代的士兵
B. 外族的文化影响
C. 诗人的朋友
D. 诗人的敌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奔亡道中其四》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为豪迈,后者则流露出更多的忧伤与无奈。李白在两首诗中都使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其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