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04 06:40: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惊见戈矛逼讲筵,青山碧血夜如年。
何须文字方成狱,始信头颅不直钱。
愁偶语,泣残编。
难从故纸觅桃源,
无端留命供刀俎,真悔懵腾盼凯旋。
白话文翻译:
突然看到戈矛逼近讲坛,青山碧血让夜晚似乎漫长如年。
何必通过文字才会入狱,才开始相信头颅不直也能换来金钱。
愁苦的情话,如泪洒残缺的书卷。
难以从旧书中寻觅到桃花源,
无缘无故的留命供刀俎,真是后悔懵懂中盼望凯旋。
注释:
- 戈矛:古代兵器,象征战争和冲突。
- 讲筵:讲论的场所或宴席。
- 青山碧血:青山上流淌的碧色鲜血,形容战争的残酷。
- 文字方成狱:意指文字(言论)可能导致入狱,反映出言论的压制。
- 桃源:桃花源,指理想的和谐美好之地。
- 刀俎:比喻杀戮或受害的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祖棻(1884-1951),字惕生,号韵斋,江苏扬州人。沈祖棻是近现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及散文家,曾参与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作品多反映时代的苦难与个人的挣扎。他的诗风往往蕴含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与反思,尤其是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对生存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通过对战争与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沈祖棻对生命、自由与理想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惊见戈矛逼讲筵”引入,生动地描绘出战争的紧迫感和对知识分子的威胁,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安与动荡。接着,诗人转向对文字的思考,指出言论自由的缺失与文字的风险,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渴望。
在情感层面,诗中“愁偶语,泣残编”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失落,愁苦的情感通过“泪洒残缺的书卷”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以“无端留命供刀俎,真悔懵腾盼凯旋”结束,呈现出一种无奈与悔恨,暗示着对于个体命运的无力感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整体来看,该诗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愁苦,也反映了时代的悲剧与对未来的迷茫,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惊见戈矛逼讲筵:突如其来的战争气息逼近讲坛,展现出知识与暴力的对立。
- 青山碧血夜如年:青山流淌着鲜血,夜晚漫长如岁月,暗示战争的惨烈与时间的无情。
- 何须文字方成狱:言论受到压制,强调了言辞的危险与个人自由的缺失。
- 始信头颅不直钱:开始相信头颅不直的也能换来金钱,讽刺了为金钱而丧失尊严的现象。
- 愁偶语,泣残编:愁苦的对话与泪水洒落在残缺的书卷上,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破灭。
- 难从故纸觅桃源:难以在旧书中找到理想的桃花源,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失落。
- 无端留命供刀俎:无故留命却成为刀俎上的牺牲品,隐喻对生命的无奈感。
- 真悔懵腾盼凯旋:真心悔恨,懵懂中盼望着胜利的归来,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与茫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刀俎”比喻死亡与牺牲,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
- 对仗:诗句中“青山碧血”与“夜如年”形成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句式表达内心的焦虑与无奈,使情感更为集中。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战争带来的痛苦、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展现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戈矛:象征战争与冲突。
- 青山碧血:象征残酷的现实与历史的沉重。
- 桃源:理想与希望的象征,追求的美好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山碧血”指的是什么? A. 美丽的山水
B. 战争的惨烈
C. 和平的象征 -
“何须文字方成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言论自由的渴望
B. 对文字的喜爱
C. 对战争的赞美 -
诗人对“桃源”的描述有什么含义? A. 现实的美好
B. 理想生活的向往
C. 过去的回忆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描绘国破家亡的悲痛,反映对家国的忧虑。
- 《静夜思》(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比,两者都反映出对社会动荡的深刻思考,但沈祖棻的诗更强调个体的无奈与绝望,而白居易则更多关注于人间的情感与美。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沈祖棻研究》
- 《近现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