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诸公殊俗之作》
时间: 2025-01-17 10:47: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同诸公殊俗之作
马云奇 〔唐代〕
一人歌唱数人啼,拭泪相看意转迷。
不见书传青海北,只知魂断陇山西。
登高乍似云霄近,寓目仍惊草树低。
菊酒何须频劝酌,自然心醉已如泥。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一天,众人聚在一起,有人歌唱,有人啼哭,彼此拭去眼泪,情意变得更加迷离。此刻我不见北方青海的书信,只知道我已魂断在陇山的西边。登高望远,似乎云霄就在眼前,但我仍然被周围的草木低矮所惊讶。菊花酒何必频频劝酒,自然心醉已如泥。
注释:
- 拭泪:擦去眼泪。
- 意转迷:意志变得迷惘。
- 书传:书信传递。
- 魂断:灵魂断绝,形容悲痛。
- 登高:爬高处,登高望远。
- 寓目:寓意目光,意指观看。
- 菊酒:指用菊花酿成的酒,象征重阳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马云奇,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表达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思考,风格细腻。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重阳节(九月九日),与友人相聚,吟唱、饮酒,表达对友谊和人生的思索。同时,诗中渗透着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九日同诸公殊俗之作》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通过描述重阳节的聚会场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的开头便以“歌唱”与“啼哭”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欢乐与悲伤交织的情感。随着情节的发展,诗人逐渐意识到离别的痛苦,尤其是“只知魂断陇山西”,更是道出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在“登高乍似云霄近,寓目仍惊草树低”中,诗人用登高的视角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最后一句“菊酒何须频劝酌,自然心醉已如泥”则体现了诗人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尽管有悲伤的情绪,但心中仍充满了对友谊的感激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人歌唱数人啼:描绘出聚会的热闹气氛,但同时也有悲伤的存在。
- 拭泪相看意转迷:在相互擦去眼泪后,彼此的情感更加迷惘,反映了对离别的无奈。
- 不见书传青海北:表达了与外界的隔绝,朋友间的信件未能传达,心中更添忧愁。
- 只知魂断陇山西:强调悲伤的深重,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 登高乍似云霄近:登高时感觉近乎云霄,反映出对理想的渴望。
- 寓目仍惊草树低:即便登高,仍感受到周围草木的低矮,暗示对现实的失望。
- 菊酒何须频劝酌:无需别人劝酒,心已醉,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尤其是“歌唱”与“啼哭”的对比,强烈地传递了聚会中的复杂情感。此外,使用“云霄”和“草树”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强调人生的无常和渺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谊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在聚会中的复杂情感,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歌唱:象征欢乐与生命的热情。
- 啼哭:象征悲伤与失去。
- 登高:象征追求理想与人生的高度。
- 菊酒:象征节日的欢庆与朋友间的情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
“不见书传青海北”中“青海北”指的是什么?
- A) 地理位置
- B) 朋友的居所
- C) 生活的遥远
- D) 情感的隔绝
-
诗中提到的“菊酒”象征什么?
- A) 失落
- B) 友情
- C) 欢乐
- D) 忧伤
答案:
- B) 重阳节
- A) 地理位置
- B) 友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同样表现了重阳节的思乡情感,但侧重于兄弟间的情谊与思念。而马云奇的这首诗则更加强调聚会中的悲欢交织,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伤,两者在主题上虽有共通之处,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