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汝州李中丞十二韵》
时间: 2025-01-01 14:23: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群盗方为梗,分符奏未宁。
黄巾攻郡邑,白梃掠生灵。
尘土周畿暗,疮痍汝水腥。
一凶虽剪灭,数县尚凋零。
理必资宽猛,谋须藉典刑。
与能才物论,慎选忽天庭。
官品尊台秩,山河拥福星。
虎知应去境,牛在肯全形。
旧政穷人瘼,新衔展武经。
关防秋草白,城壁晚峰青。
破胆期来复,迷魂想待醒。
鲁山行县后,聊为奠惟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社会动荡的景象,盗贼横行,朝廷未能安定。黄巾军攻打郡邑,白梃贼掠夺生灵,导致尘土飞扬、血流成河。虽然有一股强敌被消灭,但仍有许多地方受到重创。治理必须兼顾宽容与严厉,谋划需依据法典。选拔官员要慎重,不可轻视天庭的意志。官职尊贵,国家山河也会受到福星庇佑。老虎知道该离开自己的领地,而牛则甘愿留在原地。旧政让百姓痛苦,而新政则需要法律的推广。关防的秋草白了,城墙在夕阳下显得青翠。希望心中有胆略复兴,迷途者期盼清醒。鲁山行县之后,聊以此诗表心意。
注释:
- 群盗:指盗贼。
- 分符:分配符令,指封建社会中用于军事调动的命令。
- 黄巾:指黄巾军,义军起义,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
- 白梃:指白梃贼,掠夺百姓的强盗。
- 疮痍:指战争带来的创伤。
- 典刑:法律条文与惩罚措施。
- 官品:指官员的品级与地位。
- 虎知应去境:老虎知道自己应该离开危险的地方。
- 牛在肯全形:牛愿意留在自己的地方,象征忠诚和安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罗隐,唐代诗人,字梦阮,号山人,晚号紫云山人,以七言绝句和律诗著称,作品多反映现实社会问题。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晚唐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对当时的局势感到忧虑,借送别李中丞之际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沉重的社会现实感,诗中通过描绘盗贼肆虐、民众苦难的情景,引发对政治治理的思考。前几句以“群盗”“黄巾”“白梃”等词汇开篇,直接点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显示出诗人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注。接着,诗人提出治理的应对之策,强调“理必资宽猛,谋须藉典刑”,意味着在治理国家时需要兼顾宽容与严厉,注重法律的制定与执行。
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秋草白”“晚峰青”,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衬出人间的悲惨与希望,形成鲜明对比。最后,诗人以“聊为奠惟馨”收尾,表达了一种虽有困境但仍期盼未来美好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群盗方为梗:盗贼成群,成为社会的障碍。
- 分符奏未宁:封号的分配并未带来安宁。
- 黄巾攻郡邑:黄巾军攻击地方,造成破坏。
- 白梃掠生灵:盗贼掠夺生灵,百姓遭受苦难。
- 尘土周畿暗:尘土飞扬,遮蔽了周围的光明。
- 疮痍汝水腥:伤痛与血腥弥漫于汝水。
- 一凶虽剪灭:虽有一股敌人被消灭。
- 数县尚凋零:但仍有许多县城在凋零。
- 理必资宽猛:治理必须兼顾宽容与严厉。
- 谋须藉典刑:治理需依靠法律和惩罚。
- 与能才物论:选拔官员要与才华出众的人讨论。
- 慎选忽天庭:谨慎选择,不可轻视天意。
- 官品尊台秩:官职尊贵,地位高。
- 山河拥福星:国家山河受到福星的庇佑。
- 虎知应去境:老虎知道该远离危险的地方。
- 牛在肯全形:牛愿意保留自己的形象。
- 旧政穷人瘼:旧政让百姓遭受痛苦。
- 新衔展武经:新政则应推广法律。
- 关防秋草白:秋天的草已经变白。
- 城壁晚峰青:城墙在夕阳下显得青翠。
- 破胆期来复:希望能重建勇气。
- 迷魂想待醒:希望迷失的人能早日清醒。
- 鲁山行县后:在鲁山行县之后。
- 聊为奠惟馨:聊以此诗表达我的心意。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多采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比喻:如“虎知应去境”,形象地表现出对局势的认知与反应。
- 象征:如“秋草白”象征衰败,体现出社会的苦难和希望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动荡社会的深切忧虑和对理政之道的思考。诗人希望通过治理的智慧与宽严相济的手段,能为百姓带来安宁与希望,展现出对国家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群盗:象征社会动荡与治安的恶化。
- 黄巾:代表起义与反抗,暗示社会的不平等与不公。
- 尘土:象征混乱与无序的状态。
- 疮痍:代表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创伤。
- 虎、牛:象征不同的生存智慧与适应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巾”是指什么?
A. 一种农作物
B. 义军起义
C. 一种服饰 -
诗中的“理必资宽猛”意思是?
A. 治理必须宽容与严厉
B. 治理只需宽容
C. 治理应只用严厉 -
诗中的“秋草白”象征着什么?
A. 生机勃勃
B. 衰败与死亡
C. 富饶的土地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李白》 - 李白
诗词对比:
- 罗隐的《送汝州李中丞十二韵》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反映了动荡国家的苦难,但罗隐更着重于治理之道,而杜甫则更加突出个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