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其五》
时间: 2025-01-04 11:36: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陡峭,透户更穿屏。碎片时敲檐畔铁,凄声常作竹间筝。摇影乱花棚。闲伫立,小院佩飘珩。叶尽梧桐空有意,丝残杨柳最无情。吹雁落江汀。
白话文翻译:
风骤然变得尖锐,透过窗户又穿过屏风。雨水时不时敲打着屋檐,发出凄凉的声响,就像竹间的音律。摇曳的影子在花棚上乱舞,我闲闲地伫立在小院中,佩带着飘动的珩饰。梧桐树叶落尽,空余孤独的情意,杨柳丝残,最显得无情。雁儿在江边低飞,落在水面上。
注释:
- 陡峭:形容风势急促而强烈。
- 透户:指风透过窗户而来。
- 穿屏:指风穿过屏风。
- 碎片:指雨水的细小声响。
- 凄声:形容声音凄凉,悲切。
- 竹间筝:竹子间的音律,形容声音悠扬但带有忧伤。
- 佩飘珩:佩戴的饰物在风中摇动。
- 叶尽梧桐:指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
- 丝残杨柳:指杨柳的细丝已凋零。
- 吹雁落江汀:指雁在风中飞行,最终落在江边的浅滩上。
典故解析:
- 梧桐:在古代文学中,梧桐常常象征着离别和孤独。《离骚》中提到“既替余以蕙纕兮”,梧桐与离别意象密切相关。
- 杨柳:杨柳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柔弱和离愁。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苍苍江水流”的意象,柳树常与离别情绪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宜修,明代诗人,字惟良,号秋水,擅长诗词,尤其以抒情见长。他的作品常常融入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忆江南 其五》创作于沈宜修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人生感慨之际。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交织,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伤。
诗歌鉴赏:
《忆江南 其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开篇以“风陡峭”引入,形象感十足,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略显萧瑟的环境。紧接着,细雨敲打屋檐,声声凄切,像极了诗人内心的忧郁。接下来的“摇影乱花棚”,则为画面增添了些许动感与生机。然而,随着“闲伫立,小院佩飘珩”,诗人又回归沉思,似乎在追忆往昔的美好。
“叶尽梧桐空有意,丝残杨柳最无情”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最后一句“吹雁落江汀”则将画面收束,象征着孤独与离别,令人不禁感叹时光如水,岁月无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陡峭,透户更穿屏:描绘出风的急促与强烈,形成一种逼近感,暗示诗人情绪的紧张。
- 碎片时敲檐畔铁:雨声如碎片般不时敲打着屋檐,营造出一种细腻的氛围。
- 凄声常作竹间筝:将雨声与竹音结合,表现出一种忧伤的音乐感。
- 摇影乱花棚:影子在花棚上摇曳,似乎暗示着诗人的内心波动。
- 闲伫立,小院佩飘珩: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与无所事事,但内心却充满感伤。
- 叶尽梧桐空有意:暗示情感的孤独与无奈。
- 丝残杨柳最无情:表达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 吹雁落江汀:终结于孤独的意象,寓意离别与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声比作竹间的音律,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了共鸣。
- 对仗:如“叶尽梧桐空有意,丝残杨柳最无情”,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流逝时光的惋惜与对孤独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象征变幻与无常。
- 雨:象征忧伤与孤独。
- 梧桐:代表离别与孤独。
- 杨柳:象征柔弱与无情。
- 雁:象征离别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风陡峭”描绘的是怎样的自然现象? A. 风平浪静
B. 风急骤强烈
C. 风和日丽
D. 风轻云淡 -
“叶尽梧桐空有意”中的“有意”指的是什么?
A. 对未来的憧憬
B. 对往事的追忆
C. 对生命的无奈
D. 对自然的热爱 -
这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愤怒
C. 愁苦
D. 安宁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沈宜修的《忆江南 其五》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但沈的诗更强调孤独的情感,而白的诗则充满了对友人的怀念与离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沈宜修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古典诗词与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