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裴长官新亭》

时间: 2025-01-06 05:14:02

茅屋多新意,芳林昨试移。

野人知石路,戏鸟认花枝。

慢水萦蓬户,闲云挂竹篱。

到家成一醉,归马不能骑。

意思解释

过裴长官新亭

作者: 钱起 〔唐代〕

原文展示:

茅屋多新意,芳林昨试移。
野人知石路,戏鸟认花枝。
慢水萦蓬户,闲云挂竹篱。
到家成一醉,归马不能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新建的亭子,周围环境清新宜人。茅草屋子焕然一新,芳香的树林刚刚被移植。野人熟悉小石路,嬉戏的鸟儿认得花枝。缓缓流淌的水绕着门口,悠闲的云彩悬挂在竹篱笆上。回到家中我已经醉意朦胧,骑马归来却已无力再骑。

注释: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古代农民居住的地方。
  • 芳林:芳香的树林,象征着美好的自然环境。
  • 野人:指生活在自然中的人,通常指农民或山民。
  • 慢水:指缓慢流动的水流。
  • 蓬户:用蓬草搭建的门,形容简单朴素的居所。
  • 闲云:轻松漂浮的云彩,给人一种悠闲的感觉。
  • :指喝酒后产生的醉意,表现一种放松的状态。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生活的感受,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约730年-约785年),唐代诗人,字仲明,号长乐。钱起的诗以风景描写和田园生活见长,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过裴长官新亭》是钱起在一次拜访裴长官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新亭的赞美。诗中融合了对自然的观察与个人的情感,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开头两句“茅屋多新意,芳林昨试移”通过对新亭周围环境的描绘,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接下来的“野人知石路,戏鸟认花枝”,则通过野人和戏鸟的细致描写,进一步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两句“到家成一醉,归马不能骑”则是情感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在游玩归家后的惬意与放松。醉意朦胧,似乎一切烦恼都被抛诸脑后,表现了对生活的满足与享受。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唐代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茅屋多新意:新建的茅屋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象征着生活的新气象。
  2. 芳林昨试移:芳香的树林刚刚被移植,暗示着诗人对新环境的欣喜。
  3. 野人知石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对环境的熟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4. 戏鸟认花枝:鸟儿在花枝间嬉戏,增添了自然的生动气息。
  5. 慢水萦蓬户:缓慢流动的水绕着门口,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6. 闲云挂竹篱:闲适的云彩挂在竹篱上,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7. 到家成一醉:归家后沉醉于这种宁静与美好,表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8. 归马不能骑:醉意使得诗人无力骑马,表现出放松与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生活状态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鸟儿的嬉戏与野人的熟悉,使自然更加生动。
  • 对仗:诗句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人和自然的和谐美,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屋:象征着朴素和归属感。
  • 芳林: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野人:体现了对原始生活的向往。
  • 戏鸟:象征着自由与快乐。
  • 慢水:象征着宁静与悠闲。
  • 闲云:代表着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茅屋多新意”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欣喜
    C. 忧伤
    D. 愤怒

  2. “归马不能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状态? A. 疲惫
    B. 紧张
    C. 生气
    D. 忧虑

  3. 诗中“戏鸟认花枝”表现了什么意象? A. 自然的和谐
    B. 人的孤独
    C. 战争的悲惨
    D. 生活的艰辛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
  • 《鹿柴》 - 王维

诗词对比:

  • 《山中与幽人对酌》:同样描绘了自然环境和人文情感,但更强调人与人的交流。
  • 《鹿柴》:虽描写自然,但更侧重于孤独与宁静的气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词典》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