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宋石楼春日过访作》

时间: 2025-01-01 18:13:51

停云脉脉对春杯,宋玉招寻此日来。

屋矮坐看书接栋,溪平行爱水生苔。

河桥细雨舟初泊,山郭寒烟梅半开。

万里心期空岁暮,潜夫翻愧黑头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停云脉脉对春杯,宋玉招寻此日来。
屋矮坐看书接栋,溪平行爱水生苔。
河桥细雨舟初泊,山郭寒烟梅半开。
万里心期空岁暮,潜夫翻愧黑头回。

白话文翻译:

停留的云朵轻轻地对着春日的酒杯,宋玉的身影仿佛在这一日里也前来寻访。
屋子虽矮,我却坐着读书,书页与屋顶相接;溪水平缓,我喜爱水面上生长的青苔。
河边的桥上细雨飘洒,船只初次停泊,山外的寒烟笼罩着半开的梅花。
万里之外的心愿在岁末却是空荡荡的,潜心隐居的我反而为这黑发的归来而感到愧疚。

注释:

  1. 停云:指停留的云朵,形容轻盈、悠然的春日气氛。
  2. 脉脉:形容温柔、细腻的样子,常用来形容情意绵绵。
  3. 宋玉:指古代楚国的著名辞人,常与春日相联系,象征高雅的文人风范。
  4. 屋矮:形容屋子的矮小,暗示自己的隐居生活。
  5. 接栋:形容书籍堆积到屋顶,表示读书之多。
  6. 潜夫:指隐居者,表达了自我放逐的心态。
  7. 黑头回:指年华已逝,黑发渐白,表达对人生流逝的惋惜和愧疚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峻(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子堪,号宗道,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风格清新雅致,常以抒怀见长。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日,正值岁末,诗人以春日的温暖和万物复苏的生机为背景,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惋惜。

诗歌鉴赏:

《次宋石楼春日过访作》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开篇以“停云脉脉对春杯”引入,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仿佛与春天的美好相伴而来。接着通过“屋矮坐看书接栋”描绘出诗人静谧的生活环境,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专心读书的隐士情怀。同时,诗中出现的“溪平行爱水生苔”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细腻观察。

在描写河桥和梅花的细节时,诗人通过“细雨舟初泊,山郭寒烟梅半开”将春日的细雨、船只停泊的宁静与梅花的娇艳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幅优美的春日画面。最后一句“万里心期空岁暮,潜夫翻愧黑头回”将诗人的心情推向高潮。他在春日的美景中却感到一丝愧疚,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人生的思考。这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引发读者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停云脉脉对春杯:云朵轻轻停留,仿佛在与春日的酒杯交谈,意指与春天亲密的关系。
  2. 宋玉招寻此日来:暗指文人雅士的聚会,赋予诗人一种高雅的情怀。
  3. 屋矮坐看书接栋:描述诗人隐居的环境,表现出静谧的生活状态。
  4. 溪平行爱水生苔:表达对自然的热爱,青苔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5. 河桥细雨舟初泊:细雨中的宁静,船只初泊的画面增添了诗的情境感。
  6. 山郭寒烟梅半开:描绘寒冬残余的景象,梅花的半开象征着生命的希望。
  7. 万里心期空岁暮:表达心中期许与现实的落差,感叹岁月流逝。
  8. 潜夫翻愧黑头回:隐居者因青春已逝而感到愧疚,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停云脉脉”,形象生动。
  • 拟人:如“细雨舟初泊”,赋予雨和舟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一种淡泊明志、隐逸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春杯:象征春天的美好与欢聚。
  2. 青苔:代表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和谐。
  3. 细雨:象征着温柔与宁静。
  4. 梅花:象征坚韧和希望,尽管寒冷依旧半开。
  5. 黑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宋玉”指的是哪个朝代的辞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元代
  2. “万里心期空岁暮”的意思是:

    • A. 对未来充满希望
    • B. 年末感到空虚失落
    • C. 对春天的期盼
    • D. 回归故乡的归属感
  3. 诗中提到的“潜夫”指代的是:

    • A. 商人
    • B. 隐士
    • C. 官员
    • D. 学者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春望》
  2. 李白《庐山谣》
  3.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多地反映出政治动荡带来的忧虑。
  • 李白《庐山谣》: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以春天的美景作为背景,更多地表现了离别的情感。

这些作品在风格上都与施峻的《次宋石楼春日过访作》有相似之处,均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