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除夜》

时间: 2025-01-01 15:19:11

三百六十日云终,故乡还与异乡同。

非唯律变情堪恨,

抑亦才疏命未通。

何处夜歌销腊酒,谁家高烛候春风。

诗成始欲吟将看,早是去年牵课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乡除夜
三百六十日云终,
故乡还与异乡同。
非唯律变情堪恨,
抑亦才疏命未通。
何处夜歌销腊酒,
谁家高烛候春风。
诗成始欲吟将看,
早是去年牵课中。

白话文翻译:

这一年三百六十天终于结束,故乡和异乡的夜晚却是一样的。并非只是因为节令的变化令我心生怨恨,更是因为自己的才华有限,命运未能通达。今夜在哪儿可以听到歌声,喝着腊酒?又有哪家高高点燃着蜡烛,等待着春风的来临?我写好这首诗本想吟唱,却发现早已是去年的事情了,仍在为未能实现的理想而感到惆怅。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百六十日:指一年,传统上认为一年有三百六十天。
  • 云终:云,表示时间的流逝;终,表示结束。
  • 非唯:不仅仅是。
  • 律变:指节令的变化。
  • 销腊酒:销,指喝掉;腊酒是指过年时饮用的酒。
  • 高烛:高高点燃的蜡烛。
  • 牵课:指牵挂或被牵制。

典故解析:

  • 腊酒:腊月的酒,表示春节将至的氛围,寓意团圆。
  • 春风:春天的象征,代表希望和新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弘亮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绘个人情感,尤其是对故乡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除夕之夜,诗人身处异乡,面对新旧交替之际的思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故乡除夜》通过对比故乡与异乡的夜晚,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奈的感慨。诗的开头以“故乡还与异乡同”引入,表达了时间和空间的交错感,似乎在强调无论身处何地,情感的共鸣都是一致的。接着,诗人通过“非唯律变情堪恨,抑亦才疏命未通”的自我反思,揭示了身处异乡的无奈与苦闷。诗人在夜晚的孤独中,渴望能够与他人一同欢庆,但又感到自己的才华和命运的局限。

接下来的“何处夜歌销腊酒,谁家高烛候春风”则生动描绘了除夕夜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传统节日的渴望和对团圆的向往。最后一句“早是去年牵课中”更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惆怅,虽然诗句完成,但仍然无法摆脱对过往的牵挂。这种情感的深邃和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使整首诗充满了浓烈的乡愁和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百六十日云终:时间的流逝,标志着一年的结束。
  • 故乡还与异乡同:故乡与异乡在节令上并无区别,情感却与地点无关。
  • 非唯律变情堪恨:不仅仅因为节令变化让人心生怨恨。
  • 抑亦才疏命未通:也因为自己才华不足,命运未能如愿。
  • 何处夜歌销腊酒:想问今夜哪里可以听歌,喝酒。
  • 谁家高烛候春风:想问哪个家庭在高高点燃蜡烛,期待春风来临。
  • 诗成始欲吟将看:写完这首诗,想要吟唱。
  • 早是去年牵课中:却发现早已是去年的事情,仍在为过去的事情感到牵挂。

修辞手法:

  • 对比:故乡与异乡的对比,反映出诗人的孤独。
  • 意象:腊酒、春风、蜡烛等意象,营造出节日氛围并引发乡愁。
  • 拟人:通过“候春风”表现出春天的期盼。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事业与理想未能实现的感慨,情感深沉而细腻,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乡:象征温暖、熟悉和归属感。
  • 腊酒:象征团圆和庆祝的传统。
  • 高烛:象征希望和光明。
  • 春风:象征新生、希望和未来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乡愁
    B. 爱情
    C. 战争

  2. “何处夜歌销腊酒”中“销”字的意思是?
    A. 买
    B. 喝掉
    C. 销售

  3.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怎样的?
    A. 失望
    B. 思念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是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亲情的描写。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则表现出对离别的感慨,与《故乡除夜》的节日氛围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