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任兵曹赴边》

时间: 2025-01-04 06:59:10

少年耻着惠文冠,幕下时时把剑看。

官烛未销鸡送晓,军笳忽动马嘶寒。

关连远树征途迥,塞接霜芜战地宽。

见说长平门下客,奇材唯有一任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任兵曹赴边 高启 〔明代〕

少年耻着惠文冠,幕下时时把剑看。 官烛未销鸡送晓,军笳忽动马嘶寒。 关连远树征途迥,塞接霜芜战地宽。 见说长平门下客,奇材唯有一任安。

白话文翻译:

少年时以穿戴文官的帽子为耻,常常在幕府中把玩剑器。 官府的蜡烛还未燃尽,鸡鸣声已送来黎明,军中的笳声突然响起,马儿在寒风中嘶鸣。 关隘与远方的树木相连,征途遥远,边塞与霜冻的荒草相接,战地广阔。 听说长平门下的宾客中,唯有任安是真正的奇才。

注释:

字词注释:

  • 惠文冠:古代文官的帽子。
  • 幕下:指幕府,即将军的府邸。
  • 官烛:官府中使用的蜡烛。
  • 军笳:军中使用的乐器,用于传递信号。
  • 关:关隘,指边防要塞。
  • 征途迥:征途遥远。
  • 塞:边塞,边疆地区。
  • 霜芜:覆盖着霜的荒草。
  • 长平门下客:指在长平门下任职的官员或宾客。
  • 奇材:非凡的人才。

典故解析:

  • 长平门下客:长平门是古代长安城的一座城门,这里指在朝廷中任职的官员或宾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子,江苏苏州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高启为送别任兵曹赴边疆而作,表达了对任兵曹的敬佩和对其边疆生涯的祝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少年对文官生活的轻蔑和对武将生涯的向往,展现了任兵曹的英勇和志向。诗中“官烛未销鸡送晓,军笳忽动马嘶寒”一句,既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又暗示了任兵曹即将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最后两句赞扬了任兵曹的非凡才能,表达了诗人对其的深厚敬意和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少年耻着惠文冠”,表达了少年对文官生活的轻蔑,暗示其对武将生涯的向往。
  • 第二句“幕下时时把剑看”,进一步强调了少年对武将生涯的向往和对剑的喜爱。
  • 第三句“官烛未销鸡送晓”,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环境,暗示了任兵曹即将面临的挑战。
  • 第四句“军笳忽动马嘶寒”,通过军笳和马嘶的声音,增强了边疆的艰苦氛围。
  • 第五句“关连远树征途迥”,描绘了边疆的广阔和征途的遥远。
  • 第六句“塞接霜芜战地宽”,进一步强调了边疆的广阔和战地的艰苦。
  • 最后两句“见说长平门下客,奇材唯有一任安”,赞扬了任兵曹的非凡才能,表达了诗人对其的深厚敬意和美好祝愿。

修辞手法:

  • 比喻:“官烛未销”比喻官府的繁忙,“军笳忽动”比喻军情的紧急。
  • 拟人:“鸡送晓”赋予鸡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官烛未销”与“军笳忽动”,“关连远树”与“塞接霜芜”,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任兵曹的敬佩和对其边疆生涯的祝愿,通过描绘边疆的艰苦环境和任兵曹的英勇志向,表达了诗人对任兵曹的深厚敬意和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惠文冠:象征文官生活。
  • 剑:象征武将生涯。
  • 官烛:象征官府的繁忙。
  • 军笳:象征军情的紧急。
  • 马嘶寒:象征边疆的艰苦。
  • 远树:象征征途的遥远。
  • 霜芜:象征战地的艰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少年耻着惠文冠”表达了少年对什么生活的轻蔑? A. 武将生活 B. 文官生活 C. 商人生活 D. 农民生活 答案:B

  2. 诗中“军笳忽动马嘶寒”描绘了什么氛围? A. 官府的繁忙 B. 军情的紧急 C. 边疆的艰苦 D. 征途的遥远 答案:C

  3. 诗中“见说长平门下客,奇材唯有一任安”赞扬了谁的非凡才能? A. 高启 B. 任兵曹 C. 长平门下的其他客 D. 诗人自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描绘边疆的艰苦和将士的英勇。
  • 杜甫的《兵车行》:反映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诗词对比:

  • 高启的《送任兵曹赴边》与王昌龄的《出塞》都描绘了边疆的艰苦和将士的英勇,但高启的诗更注重表达对任兵曹的敬佩和祝愿,而王昌龄的诗则更注重描绘边疆的景色和将士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高启诗选》:收录了高启的多首诗作,包括《送任兵曹赴边》。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首描绘边疆的诗作,可以与高启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