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宋校书赴宣州幕
作者: 卢纶 〔唐代〕
原文展示:
南想宣城郡,清江野戍闲。
艨艟高映浦,睥睨曲随山。
名寄图书内,威生将吏间。
春行板桥暮,应伴庾公还。
白话文翻译:
我在南方思念宣城,那里清澈的江水旁,戍楼显得格外悠闲。
船只在水面上高高浮起,俯视着蜿蜒的山影。
你的名声藏于书卷之中,而你的威仪则在官吏中显现。
春天的傍晚,我在板桥上行走,想必你也会陪伴庾公归来。
注释:
- 南想:在南方思念。
- 宣城郡:指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
- 艨艟:古代的一种大船。
- 睥睨:俯视、瞧不起的样子。
- 威生:威仪生动,这里指作者对宋校书的尊重。
- 庾公:庾信,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此处暗指归来的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纶,唐代诗人,字允诚,号景山,生于今陕西省。他的诗风典雅,擅长咏怀和送别,作品多表现友谊和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送别宋校书赴宣州幕的场合,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思念之情。卢纶在诗中通过描绘宣城的美景,抒发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色描绘了宣城的美丽,同时通过对友人的祝福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开头的“南想宣城郡”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情怀,而“清江野戍闲”则展现了宣城宁静的自然环境,使人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安逸。接着,诗人通过“艨艟高映浦,睥睨曲随山”描绘了船只在江面上的壮观景象,进一步渲染出江水的广阔与山的雄伟。
在后半部分,诗人将友人的名声与威仪融入书卷与官吏之间,展示了友人在仕途上的前景和荣耀。最后一句“春行板桥暮,应伴庾公还”则将景与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来的期盼,同时也唤起了庾信的形象,增添了文化的厚度。
整首诗用词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体现了唐代诗人的艺术风格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想宣城郡: 表达了诗人对宣城的思念之情,暗含对友人的怀念。
- 清江野戍闲: 描绘了宣城的自然风光,戍楼的安宁象征着和平的生活。
- 艨艟高映浦: 船只在水面上高高浮起,展现了水陆交通的繁荣。
- 睥睨曲随山: 船只俯视着蜿蜒的山影,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 名寄图书内: 友人的名声藏于书卷中,暗示其才华与学识。
- 威生将吏间: 描述友人的权威和地位,表现出对其前途的祝福。
- 春行板桥暮: 诗人在春天的傍晚行走,营造出安静的氛围。
- 应伴庾公还: 期待友人与庾公归来,表达了对未来重聚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名寄图书内”比喻友人的才华与地位。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例如“艨艟高映浦,睥睨曲随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友人的前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思念,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宣城: 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
- 清江: 代表着宁静与安逸。
- 艨艟: 象征着友人的前程与壮志。
- 春天: 代表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艨艟”指什么?
- A. 小船
- B. 大船
- C. 货船
- D. 渔船
-
“应伴庾公还”中的“庾公”指的是:
- A. 庾信
- B. 庾亮
- C. 庾冰
- D. 庾坚
-
诗中描绘的主要景象是什么?
- A. 山水风光
- B. 城市喧嚣
- C. 雪景
- D. 秋天落叶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
- 表达了离别的伤感,强调了友情的珍贵。
- 通过自然景观来衬托情感。
解读: 两首诗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但卢纶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离别时的惆怅与不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