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后寄山中友人》
时间: 2025-01-04 10:14: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后寄山中友人 于鹄 〔唐代〕
昨日山家春酒浓,野人相劝久从容。 独忆卸冠眠细草,不知谁送出深松。 都忘醉后逢廉度,不省归时见鲁恭。 知己尚嫌身酩酊,路人应恐笑龙钟。
白话文翻译:
昨天在山中的家中,春酒香浓,山野之人相劝饮酒,态度从容。 独自回忆脱下帽子,躺在细草上入睡,不知是谁将我送出了深密的松林。 醉后遇见了廉度,却忘记了归家时见到鲁恭的情景。 即使是对知己,也嫌自己醉得太过分,路人们恐怕会嘲笑我行动迟缓。
注释:
字词注释:
- 山家:指山中的家。
- 野人:指山中的居民或隐士。
- 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自得。
- 卸冠:脱下帽子,指放松自己。
- 细草:细嫩的草。
- 深松:茂密的松树林。
- 廉度:可能指廉洁有度的人,具体人物不详。
- 鲁恭:可能指某位历史人物,具体不详。
- 酩酊:大醉的样子。
- 龙钟:行动不便,老态龙钟的样子。
典故解析:
- 廉度、鲁恭:这两个人名在诗中可能是虚指,用以表达诗人醉后的模糊记忆和身份的混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和自然风光,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饮酒后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饮酒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诗中“独忆卸冠眠细草”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而“不知谁送出深松”则增添了一丝神秘和超脱的氛围。后两句通过对醉后状态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世俗的疏离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和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昨日山家春酒浓”,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以及饮酒的情景。
- 第二句“野人相劝久从容”,描述了山中居民劝酒的情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第三句“独忆卸冠眠细草”,通过“卸冠”和“眠细草”两个动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第四句“不知谁送出深松”,增添了诗意的神秘感,也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 第五句“都忘醉后逢廉度”,表达了醉后的模糊记忆。
- 第六句“不省归时见鲁恭”,继续描述醉后的状态,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第七句“知己尚嫌身酩酊”,表达了即使是对知己,也嫌自己醉得太过分。
- 第八句“路人应恐笑龙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疏离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酩酊”比喻大醉的样子,“龙钟”比喻行动不便的样子。
- 拟人:如“野人相劝”中的“相劝”赋予了野人以人的行为。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世俗的疏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酒:象征着温暖和欢乐。
- 细草:象征着柔软和舒适。
- 深松:象征着神秘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独忆卸冠眠细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B. 对世俗的厌倦 C. 对友人的思念 D. 对自然的恐惧
-
诗中“不知谁送出深松”增添了怎样的氛围? A. 神秘感 B. 欢乐感 C. 悲伤感 D. 紧张感
-
诗中“知己尚嫌身酩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对醉态的自嘲 B. 对知己的感激 C. 对世俗的疏离 D.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于鹄的《醉后寄山中友人》都描绘了山中的生活,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宁静和超脱,而于鹄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世俗的疏离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唐代诗歌的背景和历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