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

时间: 2025-01-19 21:29:50

我有嘉宾宴乍欢,画帘纹细凤双盘。

影笼沼沚修篁密,

声透笙歌羯鼓干。

散后便依书箧寐,渴来潜想玉壶寒。

樱桃零落红桃媚,更俟旬馀共醉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和
我有嘉宾宴乍欢,
画帘纹细凤双盘。
影笼沼沚修篁密,
声透笙歌羯鼓干。
散后便依书箧寐,
渴来潜想玉壶寒。
樱桃零落红桃媚,
更俟旬馀共醉看。

白话文翻译:

我有贵宾来作客,宴会初始显得欢快,
画帘上细致的纹路像双凤在盘旋。
影子笼罩着池塘,修竹丛生得密密麻麻,
乐声透过笙歌和羯鼓,传到远处。
散席后我依偎在书箱上入睡,
渴了时又潜心思念那玉壶的寒凉。
樱桃已零落,红桃依旧妩媚,
更期待在余下的时光里与友共醉观赏。

注释:

  • 嘉宾:贵客,特指重要的客人。
  • 乍欢:刚开始的欢乐气氛。
  • 画帘:绘有图案的帘子,装饰房间。
  • 凤双盘:比喻华丽的装饰,象征着吉祥。
  • 影笼沼沚:影子笼罩着池塘边的岸滩。
  • 修篁密:修长的竹子生长得很密集。
  • 渴来潜想:口渴时不由自主地想起。
  • 玉壶寒:比喻清冷的酒,或指清冷的环境。
  • 樱桃:指早熟的果实,象征着短暂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偓(约 796—约 834),字仲明,晚唐诗人,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他的诗风细腻,善于描写生活中的细节,常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温馨的感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宴请友人之际,表现了作者对聚会的欢愉与对酒后情景的思索,体现了唐代文人雅集的风俗。此时社会环境较为繁荣,文人交游频繁,诗歌成为重要的社交方式。

诗歌鉴赏:

《再和》是一首描绘宴会情景的诗作,诗中展现了作者与朋友欢聚一堂的愉悦心情。开篇以“我有嘉宾宴乍欢”引入,瞬间勾勒出欢快的氛围。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宴席上的各种景象,如“画帘纹细凤双盘”,不仅体现出精致的装饰,还隐喻了吉祥的寓意。

接着,诗中通过“影笼沼沚修篁密”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幽静的自然图景,表现出宴会后宁静的环境。声乐与景色交融,通过“声透笙歌羯鼓干”,让读者感受到乐声的悠远与余音绕梁。

而“散后便依书箧寐”一联,则让人感受到宴会结束后的宁静与思考。作者在此处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随着宴席的结束,心中却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思念。最后两句“樱桃零落红桃媚,更俟旬馀共醉看”,不仅是对美好果实的描写,也暗含着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表现出一种乐观的态度。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上细腻流畅,带给读者一种既欢快又略带惆怅的独特感受,这正是韩偓诗作的魅力所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有嘉宾宴乍欢:我有贵客来作客,宴会初始显得欢快。
  2. 画帘纹细凤双盘:画帘上细致的纹路像双凤在盘旋,表现出宴席的华丽。
  3. 影笼沼沚修篁密:影子笼罩着池塘,修竹丛生得密密麻麻,呈现清幽的环境。
  4. 声透笙歌羯鼓干:乐声透过笙歌和羯鼓,传到远处,描绘音乐的氛围。
  5. 散后便依书箧寐:散席后我依偎在书箱上入睡,表现出宴会后的宁静。
  6. 渴来潜想玉壶寒:口渴时又潜心思念那清凉的酒,流露出对美酒的留恋。
  7. 樱桃零落红桃媚:樱桃已零落,红桃依旧妩媚,象征着短暂的美好。
  8. 更俟旬馀共醉看:更期待在余下的时光里与友共醉观赏,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凤双盘”的比喻,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如“影笼沼沚”和“声透笙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樱桃”和“红桃”的意象,象征着青春与美好的短暂。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欢聚时刻的珍惜与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嘉宾:象征友情与聚会的欢乐。
  • 画帘:象征美好与华丽的生活环境。
  • 笙歌:象征音乐与欢乐的气氛。
  • 樱桃与红桃:象征青春与美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韩偓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樱桃”象征什么?

    • A. 繁荣
    • B. 短暂的美好
    • C. 悲伤
  3. 诗中最能表达宴会气氛的句子是哪一句?

    • A. 我有嘉宾宴乍欢
    • B. 散后便依书箧寐
    • C. 渴来潜想玉壶寒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现出对饮酒欢聚的热情,但更强调豪情与放纵。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虽同样描绘离别与感情,但更侧重于离愁别绪。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韩偓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