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时间: 2025-01-04 11:51:04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
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
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
子孙长作隔墙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我与朋友元八之间的亲密关系,心意最为契合。虽然我想在墙东居住,却不是为了避人耳目。明月照耀下的三条小径,适合我们在夜晚共同闲聊,而绿杨树也正好适合我们两家春天时节的欢聚。每次短暂外出,我总是想念与朋友的陪伴,难道能安静地生活而不在意邻居吗?即使终身相见的机会屈指可数,后代子孙却将一直隔着墙壁相处。


注释:

字词注释:

  • 心迹:心中所思所想,情感的表现。
  • :隐居、躲避。
  • 明月:象征清幽宁静的夜晚,常用以寄托情感。
  • 三径:指三条小路,象征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地方。
  • 绿杨:春天的杨树,象征生机勃勃的景象。
  • 安居:安静地生活,安宁的居所。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明月”和“绿杨”都在古诗中常见,代表隐逸与友谊,反映了唐代士人渴望与友人共度闲适生活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与好友元八之间的友情深厚之际,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与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白友的深厚情谊。开篇的“平生心迹最相亲”,直白地表达了作者与元八之间心灵的契合。接着,诗人以想要隐居为引,展示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非单纯的逃避世俗。明月和绿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恬静而温馨的氛围,令人向往。

诗中反复提到的“思伴”和“邻”,不仅仅是在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在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短暂的相聚和安静的生活,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在社会快速变化的唐代,白居易的这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细腻观察,恰恰是一种对人文关怀的体现。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后以“子孙长作隔墙人”收尾,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象征着即便是好友之间,生活的变迁也会使得彼此间的距离逐渐拉远。通过这段情感,白居易不仅展现了对友谊的珍重,也表达了对未来不可知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平生心迹最相亲:表明与元八的友谊深厚,心思相通。
  2. 欲隐墙东不为身:想要隐居,但并不是为了逃避。
  3. 明月好同三径夜:夜晚明月下,适合与友人一起散步。
  4. 绿杨宜作两家春:春天时,绿杨树适合双方家庭的欢聚。
  5. 每因暂出犹思伴:每次短暂外出,总是思念朋友的陪伴。
  6. 岂得安居不择邻:难道能安静生活而不在意邻里关系吗?
  7. 可独终身数相见:即使一生中见面的机会不多。
  8. 子孙长作隔墙人:后代子孙将一直隔着墙壁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谊比作明月和绿杨,象征着纯真和生机。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非常工整,体现了唐诗的严谨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友谊、隐居和人生的无常展开,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的寄托。友情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则常常因生活的变迁而产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友谊的纯洁和宁静。
  • 三径:代表交流与相聚的场所。
  • 绿杨:象征生机与春天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心迹”指的是什么?
    A. 友情
    B. 隐居
    C. 明月
    D. 春天

  2. 作者想要隐居的原因是什么?
    A. 为了逃避
    B. 为了寻找宁静
    C. 为了避免邻里
    D. 为了安居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王维的《赠友人》同样表达了友谊的珍贵,但更强调自然的意象与生活的宁静,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