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贝叶千翻粟一提,持经换饱笑僧尼。
僮书我亦王家作,偶散谁非大块泥。
带草连年高纂述,中箱一日去筌蹄。
聊堆剩本充高枕,一字不看眠日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慨。翻阅千本贝叶书,换来一提粟米,持着经书去换饱肚子的僧尼们在笑。我的书也曾是王家所作,偶尔散落,谁又能否认这不过是大块泥土呢?带着草的书籍连年高高堆积,而我的箱子里,一天就能去掉筌蹄。如今只剩下几本书来垫高枕头,眼看日落却连字都不想看了。
注释:
- 贝叶:古代书籍的载体,通常用贝叶或树叶制成。
- 僧尼:指和尚和尼姑,通常与佛教信仰相关。
- 僮书:指仆人或童子所持的书籍,强调作者与书籍的关系。
- 筌蹄:指捕捉鱼虾的工具,这里隐喻日常生活的琐碎。
- 高枕:借指安稳舒适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子长,号文长,晚号青藤,明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文学成就卓著。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表达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观察。
创作背景:
《卖书》写于徐渭晚年,反映了他对于书籍、生活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无奈和对精神追求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卖书》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以及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生存压力时的无奈与思索。开篇即以“贝叶千翻”描绘出书籍的无穷魅力,书籍如同粮食一般,不仅是精神的食粮,也是生活的必需品。对于僧尼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与精神的寄托,形成鲜明的对比。
继而诗人提到“僮书我亦王家作”,既表明了自己在书籍创作上的成就,也隐含了对自身地位的自嘲和对世事的无奈。后半部分描绘了书籍堆积的情景,象征着知识的积累,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倦怠与无奈,最终“聊堆剩本充高枕”一句,表现出对书籍的依赖与对生活的无力感。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丰富而生动,情感真实而深刻,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知识的崇敬与对生活的反思,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孤独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贝叶千翻粟一提:形象描绘出翻阅书籍的繁忙与书籍的重要性,书籍的价值与粮食相提并论。
- 持经换饱笑僧尼:僧尼们通过持经来换取生活,体现出知识与物质的交换关系。
- 僮书我亦王家作:自己也是书籍创作的参与者,隐含对自己地位的反思。
- 偶散谁非大块泥:书籍偶然散落,质疑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 带草连年高纂述:书籍年年堆积,似乎无尽,反映出对知识的积累与渴望。
- 中箱一日去筌蹄:形象表达出生活中的琐碎与负担,隐喻生活的繁杂。
- 聊堆剩本充高枕:仅剩几本书来作为安慰,表现出对生活的疲惫与无奈。
- 一字不看眠日低:在日落时分,已无心再读书,反映出内心的疲惫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籍比作粮食,强调其重要性。
- 对仗:如“持经换饱”与“僮书我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形象化:通过具体场景描绘,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书籍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无奈,表达了徐渭作为文人的孤独感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明代社会的文化氛围与个人处境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籍:象征知识与精神追求。
- 僧尼:代表生活中的修行与世俗的交换。
- 日落: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贝叶千翻粟一提”中的“贝叶”指的是什么? A. 书籍
B. 粮食
C. 树叶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僮书”意指什么? A. 儿童读物
B. 书籍的仆人
C. 古典书籍
答案:B -
“一字不看眠日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书籍的热爱
B. 对生活的疲惫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徐渭与杜甫的诗作均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但徐渭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挣扎与对知识的渴求,而杜甫则更强调社会的动荡与民众的苦难。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研究》
- 《徐渭与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