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十五秋宵,月分千里毫。
冷沉中岳短,光溢太行高。
不寐清人眼,移栖湿鹤毛。
露华台上别,吟望十年劳。
白话文翻译:
在四十五个秋天的夜晚,明月照耀着千里之遥。
中岳山显得冷清而矮小,太行山却光辉四射而高大。
我在清冷的夜里无法入睡,心中思绪万千,移动着栖息在湿地的白鹤。
在露水辉映的台上告别,吟唱着我十年来的辛劳与追望。
注释:
- 四十五秋宵:指经历了四十五个秋天的夜晚,表示诗人时光的流逝。
- 月分千里毫:月光照耀,似乎能够分为千里,形容月亮的光辉四射。
- 冷沉:形容冷清、阴沉,表达了中岳山的寂静。
- 不寐:不能入睡。
- 清人:指心思清明的人。
- 湿鹤毛:指栖息在湿地的白鹤,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思考。
- 露华:露水的光辉。
典故解析:
- 中岳:指中国的中岳嵩山,象征着高洁和精神寄托。
- 太行:指太行山,象征着雄伟与壮丽。
- 鹤:在古代文化中,鹤常被视为长寿和高洁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于盛唐,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情感真挚,语言清新,常表现出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中秋月》创作于中秋节前后,诗人在此时怀念过去,感慨时光流逝,表达了对美好月光的赞美和对人生经历的反思。
诗歌鉴赏:
《中秋月》是一首描绘中秋夜景的诗,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提及“四十五秋宵”,不仅是一个时间的标记,更是对人生经历的总结,诗人用明月的光辉照耀千里,暗示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对中岳和太行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而“清人眼”则透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精妙,月亮、山岳、白鹤等意象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深邃的氛围。最后一句“吟望十年劳”,则是对人生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感慨与不懈追求的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十五秋宵,月分千里毫:描绘了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既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 冷沉中岳短,光溢太行高:中岳的短暂与太行的高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 不寐清人眼,移栖湿鹤毛: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无法入睡的孤独感,借白鹤象征自身的高洁与追求。
- 露华台上别,吟望十年劳:在露水辉映中告别,感慨自己十年的辛劳与追求,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月分千里毫”将月光比作细腻的毫毛,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冷沉中岳短,光溢太行高”,使诗句更加工整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着团圆、思念和美好。
- 中岳:象征着高洁和理想。
- 太行:代表着坚韧和坚持。
- 鹤:象征着长寿和孤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中岳”是指哪个山?
- A. 泰山
- B. 嵩山
- C. 华山
- D. 其它
-
“不寐清人眼”是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睡眠不足
- B. 对理想的追求
- C. 对朋友的思念
- D. 对自然的热爱
-
诗中提到的“十年劳”主要指什么?
- A. 诗人的岁月
- B. 诗人的工作
- C. 诗人的旅行
- D. 诗人的学习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写了月夜情景,但更侧重于对亲人的思念。
- 李白的《静夜思》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