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号》
时间: 2025-01-03 13:37: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乌夜号
作者: 李群玉 〔唐代〕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
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白话文翻译
层层波浪隔开了梦中的小洲,远望去是青翠的枫树林。
有鸟栖息在其中,随着晨曦悲鸣自吟。
此时月色昏暗,四周烟雨弥漫深沉。
仿佛听见生离死别的哭声,痛彻心扉。
悄静的夜漫长,空山回响着哀伤的音律。
远方的旅客无法倾听,独坐愁苦,白发渐侵。
这既不是蜀帝的灵魂,恐怕是桓山的鸟儿。
四子各自离散,母亲的声音仍在耳边萦绕。
注释
- 层波:指重重的波浪。
- 梦渚:梦中的小洲,表示梦境与现实的隔离。
- 自悲吟:自己悲伤地吟唱。
- 如闻:仿佛听见。
- 生离哭:生离死别的哭泣声。
- 空山响哀音:空旷的山中响起悲哀的声音。
- 蜀帝:指蜀汉的后主刘禅,因其悲惨的历史而被提及。
- 桓山禽:指与桓山有关的鸟,隐喻失去自由的境遇。
- 四子各分散:四个孩子各自分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以清新婉约、情感细腻而著称,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群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际,表现了他对离别的深切感受,结合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
诗歌鉴赏
《乌夜号》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离别的深刻思考。诗中层层波浪隔梦渚的意象,既描绘了自然的景色,也象征着梦与现实的交错。青枫林中的鸟鸣,仿佛是在表达诗人心中的悲愁。整首诗通过对时空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情感。
在月黑天的背景下,四野的烟雨愈显深沉,诗人透过声响的描写,表现出内心的痛苦和孤独。生离死别的哭声成为整首诗的情感核心,令人感到无比的伤痛和思念。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坐在空山中,回响的哀音和远方的客人无法倾听的悲愁,交织成一种深刻的孤独感。
结尾提到的“蜀帝”与“桓山禽”,不仅是历史的回忆,也象征着失去与无奈。四子各自分散,母声犹在,令人感到家庭的破碎与思念的绵延。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世离别的感叹与思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层波隔梦渚”:用波浪和梦境构建了一个隔离的空间,暗示内心的孤独。
- “一望青枫林”:远处的青枫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思念。
- “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鸟在晨曦中鸣唱,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悲伤。
-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烘托出一种阴郁的氛围,反映诗人的心情。
-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生离死别的哭声直击心灵,表露出诗人的悲伤。
-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长夜之中,山中传来的哀音,更加突显孤独。
-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远方的旅客无法感知,诗人坐在愁苦中,白发渐生。
-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历史的回忆与现实的无奈交织,令人心痛。
-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家庭的分离与母爱的绵延,通过对比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层波与梦渚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隔阂与思念。
- 拟人:鸟鸣被赋予了悲伤的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 对仗:如“生离哭”与“华发侵”,形成了整齐的对仗,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与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突出孤独与哀伤的情感基调,反映了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层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梦境的遥不可及。
- 青枫林:代表着生命的希望与思念。
- 鸟鸣:传达出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 烟雨:象征着模糊的记忆与深邃的情感。
- 母声:代表着无私的爱与思念,贯穿诗的始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层波隔梦渚”意指什么?
A. 自然美景
B. 梦与现实的隔离
C. 离别的痛苦
D. 亲情的牵挂 -
诗中提到的“蜀帝”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刘备
B. 刘禅
C. 曹操
D. 诸葛亮 -
诗中的“空山响哀音”意在表达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悲伤
C. 平静
D. 希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但《乌夜号》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而王维的作品则体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寄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李群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