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画堂新霁情萧索》

时间: 2025-01-04 12:58:59

画堂新霁情萧索,

深夜垂珠箔。

洞房人睡月婵娟,

梧桐双影上朱轩,立阶前。

高楼何处连宵宴,

塞管吹幽怨。

一声已断别离心,

旧欢抛弃杳难寻,恨沉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画堂新霁情萧索
作者:冯延巳 〔唐代〕

画堂新霁情萧索,深夜垂珠箔。
洞房人睡月婵娟,梧桐双影上朱轩,立阶前。
高楼何处连宵宴,塞管吹幽怨。
一声已断别离心,旧欢抛弃杳难寻,恨沉沉。

白话文翻译

画堂在新雨后显得十分冷清,夜深人静,珠帘低垂。
洞房里的新人在月光下沉沉入睡,梧桐树的双重影子映在红色的窗帘上,静静立在台阶前。
高楼之上,何处还有连绵的宴会声?乐器吹奏的曲调依旧充满幽怨。
一声哀叹已断了离愁,往日的欢愉已抛弃,难以寻觅,心中满是沉重的恨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画堂:指装饰华丽的大厅。
  • 新霁:指刚刚雨过天晴。
  • 情萧索:情绪冷清、凄凉。
  • 深夜:夜深之时。
  • 珠箔:用珠帘做的帷幕。
  • 洞房:新婚的房间。
  • 月婵娟:指明月的美丽。
  • 梧桐双影:梧桐树的两重影子。
  • 朱轩:红色的窗户。
  • 连宵宴:连夜的宴席。
  • 塞管:古代乐器,指吹奏乐器。
  • 幽怨:幽深的怨恨。
  • 别离心:指分离的伤感。
  • 旧欢:以前的快乐。

典故解析

  • 月婵娟:古代诗词中常将月亮与美丽的女子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思念与离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延巳,字子云,唐代词人,生于公元903年,卒于960年。他以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著称,是初唐词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词多描写爱情与离愁,风格绮丽而哀婉。

创作背景 《虞美人·画堂新霁情萧索》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历史时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失去爱情的深切怀念与无奈。

诗歌鉴赏

冯延巳的《虞美人·画堂新霁情萧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深夜的凄凉画面,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思索与对旧情的追忆。全诗开篇便设定了一个清冷的场景,"画堂新霁情萧索",既描绘了环境的清新,又隐含了内心的孤寂。深夜的珠箔低垂,象征着隔绝与孤独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情感对比。

接下来的描写中,"洞房人睡月婵娟"一语,暗示着年轻新婚的女子在月光下的美丽与无知,恰如一幅静谧的画卷。然而,"高楼何处连宵宴"则突显了宴会的喧闹与内心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表的失落感。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内心的苦楚,"一声已断别离心,旧欢抛弃杳难寻,恨沉沉",情感的浓烈与无奈达到了高潮。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调、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离别后的孤寂与无奈,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爱情的脆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画堂新霁情萧索:新雨后的画堂,情绪显得冷清。
  • 深夜垂珠箔:夜深时,珠帘低垂,显得更加寂静。
  • 洞房人睡月婵娟:新房里,新人沉睡在月光下,美丽的形象突出。
  • 梧桐双影上朱轩,立阶前:梧桐树的影子投射在红色窗帘上,静静伫立在台阶前,暗示着静谧与思念。
  • 高楼何处连宵宴,塞管吹幽怨:问高楼何处还有连夜的宴会,乐器声在吹奏哀怨的曲调,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一声已断别离心,旧欢抛弃杳难寻,恨沉沉:一声叹息已经断绝了对离愁的思念,往日的欢愉已无影无踪,心中充满了沉重的怨恨。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将夜晚的寂静与情感的萧索相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深夜垂珠箔”与“洞房人睡月婵娟”,形成了结构上的和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因离别而产生的深沉伤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失去爱情的无奈与恨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画堂:象征家庭与温暖。
  • 月婵娟:象征美好与思念。
  • 梧桐:常与离愁相联,象征孤独。
  • 珠箔:象征隔绝与寂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画堂新霁”意指: A. 画堂的装饰 B. 新雨后的清新 C. 人的情感

  2. “高楼何处连宵宴”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孤独 C. 兴奋

  3. 诗中的“怨”主要是指: A. 对过往的怀念 B. 对失去的痛苦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两者在表达离愁时都采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强调女性的内心感受,而冯延巳的作品则更注重环境对情感的反映。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冯延巳与唐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