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间·林雀归栖撩乱语》
时间: 2025-01-19 19:45: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花间·林雀归栖撩乱语
冯延巳 〔唐代〕
林雀归栖撩乱语,阶前还日暮。
屏掩画堂深,帘卷萧萧雨。
玉人何外去,鹊喜浑无据,
双眉愁几许。漏声看却夜将阑,
点寒灯,扃绣户。
白话文翻译:
林中的雀鸟归来,喧闹的声音打破了宁静,傍晚的日头还在阶前低垂。
画堂深处,屏风紧闭,帘子轻轻卷起,细雨萧萧而落。
那位美人究竟去了哪里,喜鹊的欢叫似乎没有任何根据,
我眉头愁苦,不知要愁多少。漏声渐渐传来,夜已将尽,
点亮微寒的灯,紧闭绣花的门。
注释:
- 林雀:林中的小鸟,常用于描绘自然环境。
- 撩乱语:喧闹而纷乱的声音。
- 阶前:指楼台前的台阶。
- 屏掩:屏风遮挡,深意在于隐秘与隔绝。
- 玉人:美人,常指美丽的女子。
- 鹊喜:喜鹊的叫声,古代认为喜鹊叫声是吉兆。
- 漏声:指漏水声,此处引申为时间的流逝声。
- 扃绣户:锁上绣花的门,表明对内心情感的封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延巳(903年-960年),字子振,号青溪,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词人,擅长婉约词风,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末五代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得诗人常常处于伤感与思索之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诗歌鉴赏: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忧愁。开头部分“林雀归栖撩乱语”,用雀鸟的归来喻示生活的繁乱,暗含诗人内心的烦恼。接着,诗人通过“屏掩画堂深,帘卷萧萧雨”,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雨声与窗外的自然景象交织,映衬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玉人何外去,鹊喜浑无据”,这句表达了对爱人离去的疑惑与失落,鹊鸟的叫声似乎无意间增添了更多的无奈。最后,诗人以“漏声看却夜将阑,点寒灯,扃绣户”结尾,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对现实的无力感,紧闭的门更加强了内心的封闭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愁苦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雀归栖撩乱语:描绘了秋日傍晚,林中的鸟儿归来,声声入耳,暗示生活的喧嚣。
- 阶前还日暮:时间已晚,日落黄昏,给人以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感觉。
- 屏掩画堂深:屏风深深遮挡,暗示内心的隐秘与孤独。
- 帘卷萧萧雨:雨声细细,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玉人何外去:对爱人的思念与不解,隐含着深切的情感。
- 鹊喜浑无据:对喜鹊叫声的反应,表明对幸福的渴望却无法得到。
- 双眉愁几许:自问愁苦的程度,体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
- 漏声看却夜将阑:时间的流逝令人不安,夜晚即将结束。
- 点寒灯,扃绣户:点亮孤灯,锁紧门扉,象征着对外界的封闭。
修辞手法:
- 比喻:林雀、玉人等意象的使用,隐喻生活的纷繁复杂与内心的孤独。
- 拟人:将鸟鸣与雨声赋予情感,使其与诗人内心感受相呼应。
- 对仗:如“点寒灯,扃绣户”,对仗工整,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对爱与孤独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分析:
- 林雀:象征自然的声音,反映生活的喧嚣与繁忙。
- 画堂:代表隐秘与内心的世界,封闭而深邃。
- 玉人:象征理想中的爱情与美好,暗示着失落与思念。
- 寒灯:象征孤独与寂寞,代表对光明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玉人”指的是:
- A. 美丽的女子
- B. 一只鸟
- C. 画堂的装饰
- D. 一个神仙
- 答案:A
-
填空题:诗中“漏声看却夜将阑,点寒灯,扃____”。
- 答案:绣户
-
判断题:诗中的“林雀归栖撩乱语”描绘的是宁静的环境。
- 答案: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词作相比,冯延巳的作品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女性的柔韧与坚强。两者皆反映了各自时代的情感与社会背景,值得深入比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冯延巳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