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九 折多垭口》
时间: 2025-01-01 16:26: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车向折多垭口行,盘盘曲曲乱山迎。
射眸风冷肤如割,观景亭高步怯登。
云海涌,日光倾,碧穹沉静雪峰明。
至清至简怡然境,只在红尘以外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驾车前往折多垭口的过程,路途曲折,周围的山峦错落有致。寒风刺骨,让人感到皮肤如同被割一般,站在观景亭上,因高处而感到怯怯不安。云海翻滚,阳光倾泻,碧蓝的天空宁静而清晰,雪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亮。这样的境界清新简洁,令人心旷神怡,似乎只存在于尘世之外。
注释:
- 折多垭口:位于四川省,是著名的山口,风景秀丽。
- 盘盘曲曲:形容道路的曲折。
- 射眸:目光远望。
- 风冷肤如割:形容风寒刺骨,触感如同割伤一般。
- 观景亭:用于观景的高台或小亭子。
- 云海:云雾如海,形容云层的波涛汹涌。
- 日光倾:阳光倾洒,大地被阳光照耀。
- 碧穹:蔚蓝的天空。
- 至清至简:形容境界极其清新简单。
- 红尘以外生:指这种怡然自得的境界超脱于世俗的纷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淑萍,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著称。她的作品常常关注自然与人文的关系,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一次前往折多垭口的旅途中所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叹以及在高山之巅所感受到的宁静与超脱。这一时期,社会节奏加快,现代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愈发强烈,因此诗中流露出对清新自然境界的渴望。
诗歌鉴赏:
《鹧鸪天 其九 折多垭口》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与内心感受的诗作。开篇即以“车向折多垭口行”引入,带领读者进入一种行旅的状态,伴随而来的“盘盘曲曲乱山迎”则生动地描绘了山路的蜿蜒曲折,仿佛让人感受到了驾驶的颠簸和旅途的艰辛。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将视角从外部环境转向内心感受,特别是“射眸风冷肤如割”的描写,形象地传达出寒风刺骨的感觉,令人不禁为之打颤。这种对外界感受的敏锐捕捉,使得读者能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观景亭的高处,诗人感到“步怯登”,这是一种对自然壮丽的敬畏和对自身渺小的自省。接下来的“云海涌,日光倾”,则展现出自然景观的宏伟和变化,暗示着生命的多样性与无常。
最后,诗人在“至清至简怡然境”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似乎在对比尘世的纷扰后,强调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车向折多垭口行:开篇明确地点,引出行旅主题。
- 盘盘曲曲乱山迎:描绘山路的曲折,暗示旅途的艰难。
- 射眸风冷肤如割:感受寒风的刺骨,传达不适感。
- 观景亭高步怯登:高处观景的怯懦,表现敬畏自然。
- 云海涌,日光倾:展现自然的壮丽与日光的洒落。
- 碧穹沉静雪峰明:描绘宁静的天空与雪峰的明亮。
- 至清至简怡然境:总结自然之美带来的心灵愉悦。
- 只在红尘以外生:强调这种境界超脱于世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冷肤如割”,形象地描绘了寒风的刺骨感。
- 对仗:如“云海涌,日光倾”,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 意象:通过“观景亭”、“云海”等意象传达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呈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通过描绘折多垭口的自然景观,诗人传达了在尘世纷扰中追求心灵平和的理想。
意象分析:
- 折多垭口:象征着旅途与探索。
- 观景亭:代表着观察与思考。
- 云海、日光、雪峰:分别象征着变化、温暖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射眸风冷肤如割”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a) 温暖
b) 刺骨的寒冷
c) 平静 -
诗中“至清至简怡然境”反映了什么样的心境? a) 复杂
b) 繁忙
c) 超然 -
“云海涌,日光倾”中的“倾”是指什么? a) 倾斜
b) 倾洒
c) 倾倒
答案:
- b) 刺骨的寒冷
- c) 超然
- b) 倾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望岳》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本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杜甫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蔡淑萍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参考资料:
- 《诗词鉴赏》 - 张某某
- 《现代诗人作品集》 - 李某某
- 《自然与心灵的对话》 - 王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