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伏龟山北隅》

时间: 2025-01-04 08:27:35

兹山信岑寂,阴崖积苍翠。

水石何必多,宛有千岩意。

孰知近人境,旦暮含佳气。

池影摇轻风,林光澹新霁。

支颐藉芳草,自足忘世事。

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兹山信岑寂,阴崖积苍翠。水石何必多,宛有千岩意。孰知近人境,旦暮含佳气。池影摇轻风,林光澹新霁。支颐藉芳草,自足忘世事。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确实幽静,背阴的山崖积满了苍翠的植被。水石不必多,却仿佛有千岩万壑的意境。谁能知道这近在人境的地方,早晚都蕴含着美好的气息。池塘的倒影在轻风中摇曳,林间的光线在新雨后显得格外清新。我靠着芳草支撑着下巴,足以忘却世间的烦恼。虽然不能归隐山林,但这里暂且可以作为闲居之地。

注释:

  • 兹山:此山,指伏龟山。
  • 信:确实。
  • 岑寂:幽静。
  • 阴崖:背阴的山崖。
  • 苍翠:形容植被茂盛,颜色深绿。
  • 宛有:仿佛有。
  • 千岩意:形容山景深邃,有千岩万壑的意境。
  • 孰知:谁能知道。
  • 近人境:近在人境的地方。
  • 旦暮:早晚。
  • 含佳气:蕴含着美好的气息。
  • 池影:池塘的倒影。
  • 摇轻风:在轻风中摇曳。
  • 林光:林间的光线。
  • 澹新霁:在新雨后显得格外清新。
  • 支颐:支撑着下巴。
  • 藉芳草:靠着芳草。
  • 自足:足以。
  • 忘世事:忘却世间的烦恼。
  • 未得归去来:不能归隐山林。
  • 聊为宴居地:暂且可以作为闲居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铉(916年—991年),字鼎臣,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他历仕南唐和北宋,是南唐的文学重臣,后随李煜降宋。徐铉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著称,尤工于五言诗。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生活哲理,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伏龟山的幽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繁忙的官场生活中,诗人渴望找到一处可以暂时远离尘嚣、享受宁静的地方,伏龟山成为了他心灵的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伏龟山的幽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兹山信岑寂,阴崖积苍翠”一句,即刻勾勒出山的高远与幽静,以及山崖上苍翠的植被。“水石何必多,宛有千岩意”则进一步以少胜多,用“千岩意”来概括山的深邃与壮美。后几句通过对池塘、林光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山中的清新与宁静,以及诗人在这里找到的心灵慰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兹山信岑寂,阴崖积苍翠”:此句描绘山的幽静与植被的茂盛,通过“岑寂”和“苍翠”两个词,传达出山的宁静与生机。
  2. “水石何必多,宛有千岩意”:此句用“千岩意”来概括山的深邃与壮美,表达了诗人对山景的深刻感受。
  3. “孰知近人境,旦暮含佳气”: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美好气息的感受,以及对这种近在人境却能保持宁静的赞赏。
  4. “池影摇轻风,林光澹新霁”:此句通过对池塘和林光的描绘,展现了山中的清新与宁静,以及诗人在这里找到的心灵慰藉。
  5. “支颐藉芳草,自足忘世事”:此句表达了诗人在山中找到的宁静与满足,以及对世俗烦恼的忘却。
  6. “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此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但山中暂居也足以让他感到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宛有千岩意”中的“宛有”是一种比喻,用“千岩意”来比喻山的深邃与壮美。
  • 拟人:“旦暮含佳气”中的“含”字赋予了山以人的情感,仿佛山在早晚都蕴含着美好的气息。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兹山信岑寂,阴崖积苍翠”中的“兹山”与“阴崖”,“信岑寂”与“积苍翠”等,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伏龟山的幽静景色,诗人抒发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世俗烦恼的忘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兹山:此山,指伏龟山,象征着幽静与宁静。
  • 阴崖:背阴的山崖,象征着深邃与神秘。
  • 苍翠:形容植被茂盛,颜色深绿,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千岩意:形容山景深邃,有千岩万壑的意境,象征着壮美与深邃。
  • 池影:池塘的倒影,象征着宁静与清新。
  • 林光:林间的光线,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芳草:芳香的草,象征着自然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兹山”指的是什么山? A. 伏龟山 B. 泰山 C. 黄山 D. 华山 答案:A. 伏龟山

  2. 诗中的“千岩意”用来形容什么? A. 水的深邃 B. 山的壮美 C. 石的多样 D. 林的茂密 答案:B. 山的壮美

  3. 诗中的“旦暮含佳气”表达了什么? A. 山的早晚变化 B. 山的早晚美景 C. 山的早晚气息 D. 山的早晚宁静 答案:C. 山的早晚气息

  4. 诗中的“支颐藉芳草”表达了什么? A. 诗人的疲惫 B. 诗人的满足 C. 诗人的忧愁 D. 诗人的孤独 答案:B. 诗人的满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幽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

诗词对比:

  • 徐铉的《题伏龟山北隅》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的幽静景色,但徐铉的诗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山中的自然美景。
  • 徐铉的《题伏龟山北隅》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但徐铉的诗更多地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而陶渊明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铉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徐铉诗歌的重要资料。
  • 《唐诗鉴赏辞典》:对徐铉的诗歌进行了详细的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徐铉的诗歌艺术。
  • 《徐铉诗集校注》:对徐铉的诗集进行了校注和解读,是研究徐铉诗歌的重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