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令 其三》
时间: 2025-01-04 09:55: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慎的《一七令 其三》
月。霜凝,冰洁。三五圆,二八缺。玉作乾坤,银为宫阙。如镜复如钩,似环仍似玦。兰闺少妇添愁,榆塞征人怨别。汉家今夕影娥池,穆穆金波歌未阕。
白话文翻译:
月亮挂在空中,霜凝结,冰清玉洁。十五的月亮圆,二八的月亮缺。玉石铸就的天地,银光闪烁的宫殿。月亮如镜子一般,也似钩子,像环又似玦。兰室中的少妇增添了愁苦,榆塞的征人对离别感到怨恨。汉家的今夜,月影映照在娥池上,宁静的金波中歌声未曾停歇。
注释:
- 霜凝:霜冻凝结,形容天气寒冷。
- 冰洁:冰清而洁白,形容洁净。
- 三五圆,二八缺:指的是农历的十五和二十,前者为圆月,后者为残月。
- 玉作乾坤,银为宫阙:比喻月亮和天空的美丽。
- 兰闺:指的是女子的闺房,常用来指代年轻女性。
- 榆塞:指的是边塞,通常与征人离别相关。
- 影娥池:指的是汉朝的“影娥池”,与月亮有关的传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慎(1488年-1559年),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学者,因其文才斐然而被誉为“词宗”。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并擅长运用对仗和典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之时,诗人借月色表达对离别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杨慎的《一七令 其三》通过描写月亮的变化与诗人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出一种忧伤而又清丽的意境。前半部分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月亮在不同阶段的美丽:霜凝月明,冰清玉洁,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后半部分则转入人情,少妇的愁苦和征人的怨别,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强烈对比。诗中所展现的忧愁与思念,恰似那个时代人们对离别和战争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霜凝,冰洁。”:开篇即以月亮和霜为引,渲染出清冷的夜景。
- “三五圆,二八缺。”:通过农历的月相变化,暗示人生的无常。
- “玉作乾坤,银为宫阙。”:将月亮与美好环境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理想的境界。
- “如镜复如钩,似环仍似玦。”:运用比喻,描绘月亮的不同形态,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兰闺少妇添愁,榆塞征人怨别。”:转折至人情,表现离别带来的愁苦。
- “汉家今夕影娥池,穆穆金波歌未阕。”:结尾用典故,呼应开篇的月亮,展现出一种希望与期待。
修辞手法:全诗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对仗,形成了和谐的音韵效果,同时通过意象的丰富性展示了情感的多样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美好与孤独。
- 霜:象征着寒冷和孤寂。
- 少妇:代表着温柔而又愁苦的女性情感。
- 征人:象征着远行与离别带来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月亮”的形态有哪些变化? a) 圆和缺 b) 明和暗 c) 大和小
-
“兰闺少妇”代表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愁苦 c) 愤怒
-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a) 离别与思念 b) 自然与和谐 c) 战争与和平
答案:
- a) 圆和缺
- b) 愁苦
- a) 离别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但更多体现了思乡之情,而杨慎的《一七令 其三》则侧重于离别与愁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杨慎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