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至洪沙弥赴上元受戒》

时间: 2024-09-19 21:19:54

不肯资章甫,胜衣被木兰。

今随秣陵信,欲及蔡州坛。

野寺钟声远,春山戒足寒。

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

意思解释

送至洪沙弥赴上元受戒

作者: 皎然 〔唐代〕


原文展示

不肯资章甫,胜衣被木兰。
今随秣陵信,欲及蔡州坛。
野寺钟声远,春山戒足寒。
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

白话文翻译

我不愿意穿着华丽的衣服,胜过那木兰的衣裳。
如今随同秣陵的信使,想要赶到蔡州的坛口。
远处的野寺钟声悠远,春天的山中戒足让人感到寒冷。
归来后逐步学习,恐怕会发现内心难以自持。

注释

  • 资章甫: 资章,指的是用来装饰的华丽衣服;甫,指刚刚。此句意为不愿意穿着华美的衣服。
  • 胜衣: 胜过的衣服,形容衣服的华丽。
  • 木兰: 传说中的木兰花,象征着芬芳和美丽。
  • 秣陵: 今南京,古代地名。
  • 蔡州坛: 指上元节期间的祭坛,蔡州是古地名。
  • 戒足寒: 指戒行的寒冷,引申为修行的艰苦。
  • 次第学: 逐步学习,指学习的过程。
  • 后心难: 后心指内心,难以自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字子长,晚唐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以写景抒情为主,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生命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上元节期间,诗人友人洪沙弥前往蔡州受戒。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心中的不舍,以及对修行艰辛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感。首联“不肯资章甫,胜衣被木兰”,表达了诗人对浮华的拒绝,强调了内心的纯粹和质朴。中间两联“今随秣陵信,欲及蔡州坛”及“野寺钟声远,春山戒足寒”,描绘出诗人对友人前行之路的关注,远寺钟声带来一种清幽的意境,春山的寒冷则象征着修行的艰辛。最后两句“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则反映了诗人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期待与不安,表达了成长过程中内心的挣扎与困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第一联强调诗人对奢华生活的不屑,表达了追求内心真实的信念。
  2. 第二联通过地名的提及,表现出对友人旅途的关心。
  3. 第三联中的“钟声”和“春山”意象形成了一种遥远而又宁静的氛围,暗示修行的孤独与艰辛。
  4. 最后两句则揭示了自我反思的复杂性,暗示了未来学习的困难。

修辞手法:

  • 对仗: 上下句对称,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 意象: 使用“钟声”和“春山”等自然意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增强情感的深度。
  • 比喻: 通过“戒足寒”表达修行的艰辛和内心的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友人赴上元受戒的祝福,渗透着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对内心修行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钟声: 代表着修行的宁静与孤独,象征着对内心的反思。
  • 春山: 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成长,同时也暗示着修行的艰难。
  • 木兰: 代表着美丽和纯洁,反映了诗人对内心真实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秣陵”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今南京
    • B. 今北京
    • C. 今上海
    • D. 今广州
  2. “戒足寒”中的“寒”是指什么?

    • A. 冷冷的天气
    • B. 修行的艰辛
    • C. 内心的孤独
    • D. 远方的钟声
  3. 诗人对华丽衣服的态度是:

    • A. 喜欢
    • B. 不屑一顾
    • C. 渴望拥有
    • D. 忽略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皎然的这首诗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而王之涣则更多展现壮阔的自然景观与豪情。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诗歌传统和情感取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