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驱车方向阙,回首一临川。
多垒非余耻,无谋终自怜。
乱松知野寺,馀雪记山田。
惆怅樵渔事,今还又落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驾车前往汉阳,回望临川的情景。诗人感叹,虽然有许多坟冢并不让人感到羞耻,但自己毫无志向,最终只能自怜。诗中提到的杂乱松树仿佛知晓乡间的小寺庙,残雪记得山间田园的景象。尽管如此,作者仍感到惆怅,回忆起樵夫和渔夫的生活,心中不禁感到无奈。
注释
- 阙:指宫殿的门,古代帝王的象征。
- 临川:指临近河流的地方,诗中指的是诗人回首的地方。
- 多垒:指许多坟堆,表示对去世者的追思。
- 无谋:没有远大的志向或计划。
- 乱松知野寺:指杂乱的松树似乎知晓乡间的小寺庙。
- 馀雪:指残留的雪。
- 樵渔事:指砍柴和捕鱼的生活。
典故解析
“临川”出自《诗经》,意为水边的地方。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昔日生活的怀念与思考。松树和寺庙的意象,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结合,反映出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号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生于今湖南省。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散文和诗歌,其作品多反映个人的理想与遭遇,风格清新疏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柳宗元贬谪时期,身处困境,内心愁苦,借景抒怀,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所描绘的临川景象,既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是对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北还登汉阳北原题临川驿》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中,诗人驾车朝阙的方向行驶,回首临川,表现出一份对过往的眷恋。接下来的“多垒非余耻,无谋终自怜”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孤独,尽管有许多坟冢让人感到惋惜,但自己却没有远大的理想,最终只能感到自怜。
诗中“乱松知野寺,馀雪记山田”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历史的深邃,诗人似乎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结尾“惆怅樵渔事,今还又落然”,表达了他对樵夫和渔夫简单生活的向往,却又因为现实的无奈而感到惆怅。这种情感在诗中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思索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驱车方向阙,回首一临川。
驾车朝着皇宫的方向前行,回头望去是临川的风景。 -
多垒非余耻,无谋终自怜。
有许多坟冢并不让我感到羞耻,但我却因无远大理想而自怜。 -
乱松知野寺,馀雪记山田。
杂乱的松树似乎知道乡间的小寺庙,残雪还记得山间的田园。 -
惆怅樵渔事,今还又落然。
惆怅于樵夫和渔夫的生活,今天再次回想起来,心中感到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多垒非余耻”,通过比喻来表达对往生者的思考。
- 对仗:如“樵渔事”和“今还又落然”,形成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人在困惑中思考人生,虽然身处逆境,但内心依然向往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阙:象征权力与理想。
- 临川:代表过去的怀念。
- 松树与寺庙:象征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樵渔:代表简单朴实的生活。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多垒非余耻”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看法?
- A. 自己的成就
- B. 亡者的坟墓
- C. 自然的美丽
-
“惆怅樵渔事”中“樵渔”指的是什么?
- A. 砍柴与捕鱼的生活
- B. 文人雅士的生活
- C. 旅行的生活
-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
- A. 欢快
- B. 无奈与惆怅
- C. 幽默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比较柳宗元的《北还登汉阳北原题临川驿》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主题:柳宗元更侧重于对生活的反思与无奈,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
- 风格:柳宗元的语言较为沉郁,李白则更加奔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柳宗元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