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兴赠乌程李明府伯宜兼简诸秀才
—— 皎然 〔唐代〕
门前岘山近,无路可登陟。
徒爱岘山高,仰之常叹息。
不如松与桂,生在重岩侧。
白话文翻译:
在我家门前的岘山近在咫尺,但却没有路可以登上去。
我徒然喜爱岘山的高耸,常常仰望而叹息。
不如那些松树和桂花,生长在重重岩石的旁边。
注释:
- 岘山:指的是一座山,因其险峻而难以攀登。
- 无路可登陟:没有通往山顶的道路。
- 徒爱:白白地爱慕,徒劳无功。
- 仰之常叹息:常常仰望它,感到无奈和惋惜。
- 松与桂:松树和桂花,象征坚韧和高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字子文,唐代诗人,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见长,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皎然心境宽广,面对自然山水时的感悟。诗中表达了他对岘山的向往与无奈,同时也通过松树和桂花的对比,传达出对自然生命力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诗人对岘山的深切情感。开篇即点出岘山的近在咫尺,却又因没有通路而显得难以接近,形成了一种无奈的对比。诗人对岘山的喜爱是深沉而真挚的,但这种爱并不被现实所允许,激发出一种对理想无法实现的叹息。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松与桂的比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另一种理解:虽然岘山高大,但松树和桂花的生命力却更为顽强,生长在重岩侧,反而更显珍贵。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示了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门前岘山近:直接描写岘山在家门口,暗示对自然的亲近。
- 无路可登陟:表达了对理想的无奈,虽然近在咫尺却无法达到。
- 徒爱岘山高:无意义的爱慕,流露出诗人的失落感。
- 仰之常叹息:通过叹息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惆怅。
- 不如松与桂:转折,引入松与桂的象征,强调生命的坚韧。
- 生在重岩侧:松和桂的生长环境显示出它们的坚强与美丽。
修辞手法:
- 对比:岘山与松桂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比喻:松和桂比喻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传达诗人对生命的敬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哲学思考。通过对岘山的仰望与松桂的赞美,展现出诗人心灵深处的渴望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岘山:象征着理想与向往。
- 松与桂:代表生命的坚韧与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岘山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喜爱
B. 恨恶
C. 无所谓
D. 忧伤 -
“不如松与桂”中的松与桂象征什么?
A. 空虚
B. 生命力
C. 富贵
D. 高傲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 李白的《庐山谣》,展现了对山水的向往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皎然的《感兴赠乌程李明府伯宜兼简诸秀才》与王维的《鹿柴》:
- 两首诗都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皎然更多体现了对理想的无奈,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