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池杂咏五首。虚舟》

时间: 2025-01-14 10:25:41

虚舟动又静,忽似去逢时。

触物知无迕,为梁幸见遗。

因风到此岸,非有济川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虚舟动又静,忽似去逢时。
触物知无迕,为梁幸见遗。
因风到此岸,非有济川期。

白话文翻译

这只空舟时而摇动,时而静止,仿佛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它触碰到水中的物体,知道不会有阻碍,仿佛是梁上的遗物。
因为风把我送到了这岸边,并不是为了达到过河的目的。

注释

  • 虚舟:空舟,象征着一种无所依托的状态。
  • 动又静:舟在水面上漂浮,有时晃动,有时稳静。
  • 逢时:遇到合适的时机。
  • 触物知无迕:触碰水中的物体,知道不会有阻碍。
  • 为梁幸见遗:比喻这只舟的位置是幸运的,像是梁上的遗物。
  • 因风到此岸:因风的缘故,使舟漂到了这岸边。
  • 非有济川期:并不是为了渡河而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代表着当时的诗歌风格。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反映个人的情感和哲思,以清新、灵动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皎然的个人经历有关,诗中表现出一种对于时光、机缘的思考,可能是他在某次旅途中,见到空舟而引发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一只空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机缘的思考。舟在水中时而摇动、时而静止,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测。诗人用“忽似去逢时”来表达对时机的渴望,似乎在感叹人生不易,机缘难得。接下来的“触物知无迕”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受,舟虽空,却在水中自有其道,似乎在揭示一种超然的态度。最后,因风而至的岸边,表明人生的旅途充满变数,最终的归宿并非始终如一的目的。

整体而言,诗中表现出一种淡然的哲学思考,既有对现实的观察,也有自我情感的沉淀,体现出唐诗中常见的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虚舟动又静:描绘了空舟在水中的状态,暗示人生的变化。
  • 忽似去逢时:带有一种期待感,象征着对机会的渴望。
  • 触物知无迕:强调舟与水的和谐关系,象征着心灵的宁静。
  • 为梁幸见遗:传达出一种幸运和无奈的结合,暗示命运的不可控。
  • 因风到此岸:风的作用象征着外界的力量对人生的影响。
  • 非有济川期:表明此行并非为了必定的目的,强调一种随缘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舟比作人生,表现出一种哲理思考。
  • 拟人:赋予舟以动静的特性,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形成了优美的韵律。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一种哲学思考,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机缘难得的感悟,强调随缘和淡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虚舟:象征着空灵与无依,反映内心的孤独。
  • :象征外界环境对人生的影响和改变。
  • :隐喻人生的归宿和目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虚舟动又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人生的无常
    • B. 舟的美丽
    • C. 水的清澈
  2. “触物知无迕”中“无迕”的意思是?

    • A. 没有障碍
    • B. 有阻碍
    • C. 不知道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时光的怀念
    • B. 随缘的生活态度
    • C. 追求财富

答案

  1. A. 人生的无常
  2. A. 没有障碍
  3. B. 随缘的生活态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答问》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山中答问》: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表达出一种超然的心态,体现出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