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江口》

时间: 2025-01-01 15:01:27

郡城朝解缆,江岸暮依村。

二女竹上泪,孤臣水底魂。

双双归蛰燕,一一叫群猿。

回首那闻语,空看别袖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泊江口
作者: 韩愈 〔唐代〕

郡城朝解缆,江岸暮依村。
二女竹上泪,孤臣水底魂。
双双归蛰燕,一一叫群猿。
回首那闻语,空看别袖翻。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时分,船只在郡城解开缆绳启航,而到了傍晚,船靠在江岸旁的村庄上。
两个女子在竹子上流泪,而我这个孤独的臣子却在水底感到无尽的忧伤。
成双的燕子归巢,孤独的猿猴在叫唤。
回头望去,似乎听到往日的言语,但却只能看到袖子在空中翻飞。

注释:

  • 郡城:指县城,是地方行政区划。
  • 解缆:放开缆绳,开始航行的意思。
  • 依村:靠近村庄。
  • 二女:这里指的是两个女子,可能是指离别的情感。
  • 孤臣:指作者自己,感到孤独的臣子。
  • 蛰燕:指归来的燕子,隐喻归宿与团聚。
  • 别袖翻:离别时的衣袖翻动,象征着无奈与伤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二女竹上泪”和“孤臣水底魂”,反映了作者的忧伤和孤独。这里的“二女”可能象征着离别的亲人,表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燕子和猿猴的意象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离死别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韩愈晚年,他在任职期间经常出行,面临离别和孤独的情感。诗中表现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晚泊江口》通过对早晨离开郡城和傍晚靠岸的描写,展现了旅途中的孤独与离愁。全诗情感细腻,通过细节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惆怅。开头两句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展示了从早到晚的变化,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二女竹上泪”,使人联想到离别的痛苦与思念之情,仿佛听到了她们因思念而流泪的声音。同时,“孤臣水底魂”又点出诗人的孤独感,犹如在波涛之下沉浮的灵魂,无法自拔。

最后,燕子与猿猴的意象交替出现,既象征着归巢的渴望,也反映了生命的孤独与无奈。回首往昔,尽管有言语可言,却只能看到袖子的翻动,表明离别的苦涩与无奈。整首诗在意象的交融中,构建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传达出深沉的乡愁和对人生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郡城朝解缆:清晨时,船只在郡城解开缆绳,意味着开始了新的旅程。
  2. 江岸暮依村:傍晚时分,船靠近村庄,表现出一种归属感,却也是无奈的归宿。
  3. 二女竹上泪:暗示着亲人的离别与思念,展现出情感的深度。
  4. 孤臣水底魂:作者自比孤臣,表明自己在离别中的孤独和失落。
  5. 双双归蛰燕:燕子成双归巢,象征团聚的美好,但对比诗人的孤独,反衬出悲情。
  6. 一一叫群猿:猿猴的叫声仿佛在呼唤,暗示内心的孤寂与对过往的怀念。
  7. 回首那闻语:回忆往昔的言语,表现出对过往的留恋。
  8. 空看别袖翻:最终只能看到离别的衣袖翻动,象征无奈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作者的孤独比作“水底魂”,形象生动。
  • 拟人:燕子和猿猴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离别与孤独的深刻描绘,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韩愈独特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郡城:象征着政治与生活的重心。
  • 江岸:代表自然与归宿。
  • 二女:象征着亲情与离别的痛苦。
  • 孤臣:体现了个人的孤独与无助。
  • 蛰燕:象征归宿与团聚的渴望。
  • 群猿:反映自然界中的孤独与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郡城朝解缆”指的是什么?

    • A. 船只在早晨离开
    • B. 船只在晚上靠岸
    • C. 船只在中午停靠
  2. “二女竹上泪”中的“二女”指代了什么?

    • A. 两只鸟
    • B. 两个女子
    • C. 两个朋友
  3.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欢乐
    • B. 悲伤
    • C. 幽默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韩愈的《晚泊江口》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李白的诗更为直接,情感更为浓烈;而韩愈的诗则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景交融,展现了更为复杂的内心情感。两者在表现手法和情感深度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