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引》

时间: 2024-09-19 20:53:06

自公去后,曲栏荒径老孤芳。

公来花亦生光。

一阵朝来细雨,开作十分黄。

甚厌厌抱疾,却误重阳。

曾吟短章。

也曾见醉衔觞。

但得翛然相慰,欹枕何妨。

燕山已远,且莫问园亭此际霜。

人意足、处处花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婆罗门引
自公去后,曲栏荒径老孤芳。
公来花亦生光。一阵朝来细雨,开作十分黄。
甚厌厌抱疾,却误重阳。
曾吟短章。也曾见醉衔觞。
但得翛然相慰,欹枕何妨。
燕山已远,且莫问园亭此际霜。
人意足处处花香。

白话文翻译

自从你离开后,曲折的小栏杆旁,荒草丛生,花儿也显得孤单凋零。
而你一来,鲜花便瞬间绽放光彩。
今晨细雨纷飞,花瓣上竟然开出十分艳丽的黄色。
我厌倦了这种孤独的生活,却在重阳节的时候无意中受了伤。
曾经吟咏过短诗,也曾经醉酒欢饮。
只要能彼此安慰,倚着枕头又有什么关系呢?
燕山已远,不必问此时园亭中的霜寒。
人在任何地方,心中都能够感受到花香。

注释

  • :指诗中的“你”,表现出对对方的思念。
  • 曲栏:弯曲的栏杆,暗示环境的清幽与孤独。
  • 重阳:指重阳节,传统节日,象征着团聚与思念。
  • 翛然:指心情舒畅,轻松自在。
  • 燕山:可能指代遥远的山,象征距离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之翰,元代著名诗人,以词风清丽著称。与许多元代文人一样,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离别与孤独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作者经历了一段孤独的生活后,因思念而作。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在孤独中寻求慰藉的情感。

诗歌鉴赏

《婆罗门引》全诗以清新的语言,表达了深切的思念和孤独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环境与鲜花的绽放,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对公的思念之情。在“自公去后”一句中,诗人已经明确了情感的主体,表达了失去的痛苦与孤独。紧接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细雨滋润下的花朵恰似心中涌动的情感,既有希望又充满着生机。尽管“甚厌厌抱疾”,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寻求通过吟咏与饮酒来解忧,表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全诗的情感在“燕山已远,且莫问园亭此际霜”中达到高潮,诗人意识到距离的遥远,但依然选择不去追问,只愿在心中保存那份花香与温暖。整首诗在意象上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自公去后:表达了对某位友人的思念。
    2. 曲栏荒径老孤芳:环境的荒凉与孤独,花儿凋零。
    3. 公来花亦生光:友人来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4. 一阵朝来细雨:描绘出清晨细雨的意境。
    5. 开作十分黄:花朵在细雨中绽放的美丽。
    6. 甚厌厌抱疾:表达对孤独生活的厌倦。
    7. 曾吟短章:回忆起过去的吟唱。
    8. 也曾见醉衔觞:曾享受饮酒的快乐。
    9. 但得翛然相慰:渴望与友人相聚,共享轻松。
    10. 燕山已远:象征距离的遥远。
    11. 且莫问园亭此际霜:不再追问环境的寒冷。
    12. 人意足处处花香:只要心中有情,处处皆美好。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亦生光”,用花的美丽比喻心情的愉悦。
    • 拟人:细雨滋润花朵,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人在孤独中寻求慰藉、心灵相通的情感。

意象分析

  • :象征生命的美好与希望,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情感。
  • 细雨:暗示温柔与细腻,带来生命的滋养。
  • 燕山:遥远的距离,象征思念的深远。
  • :象征着欢愉与放松,亦是消愁的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公”指代的是谁?

    • A. 诗人自己
    • B. 友人
    • C. 亲人
  2. 诗中提到的“重阳”节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团聚与思念
    • B. 祭奠祖先
    • C. 迎接春天
  3. “燕山已远”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思念的深远
    • C. 欢快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莺莺语》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但《婆罗门引》更侧重于自然意象的描绘,展现了在孤独中对生活的思考,而《如梦令》则更多地通过梦境和情感的交融来表现对往昔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