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园即事寄暕公》
时间: 2025-01-06 10:08: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
柴门客去残阳在,药圃虫喧秋雨频。
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
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
白话文翻译:
我想把我的身心寄托在东林,但还担心我的儿女尚未长大成人。
客人离去时,夕阳依旧在柴门外照耀,药圃里虫鸣不止,秋雨频频。
靠近水边,恰似梅市的隐士,而我却只能在贫困中晒衣服,笑谈阮家之困。
深山的兰若庙,不知何时才能到达,我羡慕那闲云,愿与它们成为邻居。
注释:
- 东林:指东林寺,寓意寄身于清净之地。
- 儿女未成人:指作者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 柴门:农村的门,象征简朴的生活。
- 药圃:种植药材的圃地。
- 虫喧:虫鸣声,增添了秋天的气氛。
- 梅市:梅花的市场,隐喻清雅的生活。
- 阮家贫:指阮籍,形容贫困却乐观的生活态度。
- 兰若:兰若是道教寺庙的名称,象征清幽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曙,字子长,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59年,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隐逸生活的理想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的冲突,表现了他对家人未来的担忧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闲园即事寄暕公》是一首充满了田园情怀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司空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家庭的深切关怀。他想要寄身于东林,享受那份宁静与清幽,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中儿女尚未成年的忧虑。这种矛盾的心态贯穿全诗,揭示了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诗的开篇“欲就东林寄一身”,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而“尚怜儿女未成人”则展现了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感。接下来的描绘,柴门、残阳、药圃、虫鸣、秋雨,都是浓厚的秋日气息,营造了一种安静而略显忧伤的氛围。
“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通过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他希望能与自然为邻,但又不得不面对贫困和责任的现实。最后一句“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则是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渴望与闲云为伴,逃离世俗的羁绊。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写中,透出诗人对生活的深思与哲理,使得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就东林寄一身:表达诗人想要向往隐居生活。
- 尚怜儿女未成人:强调诗人对儿女成长的担忧。
- 柴门客去残阳在:描绘客人离去时的宁静与余晖。
- 药圃虫喧秋雨频:展现秋日的气候和自然的生机。
- 近水方同梅市隐:比喻与自然相近的隐士生活。
- 曝衣多笑阮家贫:通过晒衣服的场景反映生活的贫困。
- 深山兰若何时到: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期待。
- 羡与闲云作四邻:渴望与自然为邻,追求无忧无虑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柴门客去”与“残阳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梅市与隐士生活相提并论,表现诗人的理想。
- 拟人:虫鸣、秋雨等自然景象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理想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因家庭责任而感到的无奈与忧虑。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对比,展现了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 东林:象征隐逸与清净。
- 柴门:代表简朴生活的氛围。
- 药圃:寓意自然与生机。
- 梅市:象征理想的隐士生活。
- 深山兰若:代表着追求的理想和宁静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林”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个寺庙
- C. 一个城市
- D. 一个山脉
-
诗人对儿女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不关心
- B. 担忧
- C. 无所谓
- D. 非常骄傲
-
诗中提到的“兰若”象征着什么?
- A. 贫穷
- B. 自然
- C. 理想生活
- D. 友谊
答案:
- B. 一个寺庙
- B. 担忧
- C. 理想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达隐逸生活的诗意。
- 孟浩然的《春晓》:展现自然之美与生活的惬意。
诗词对比:
- 司空曙与王维的诗作都有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山水的描写,而司空曙则更关注家庭与责任的冲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