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送人
送人冠獬豸,值节佩茱萸。
均赋征三壤,登车出五湖。
水风凄落日,岸叶飒衰芜。
自恨尘中使,何因在路隅。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送别朋友,朋友头戴獬豸帽,节日里佩戴着茱萸。我们都赋诗应景,朋友乘车离开,走向五湖四海。水面上风凉,落日凄凉,岸边的树叶在风中飘落,显得衰败。自己感到身处尘世的羁绊,为什么会停留在路的角落呢?
注释:
- 獬豸: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正义,常用作帽子装饰。
- 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时习惯佩戴,象征长寿与吉祥。
- 三壤:指三条边界的地方,可能指大江大海,象征远行。
- 五湖:指广阔的水域,象征离开家乡,走向远方。
- 飒:形容风声或声响,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 衰芜:指衰败的草木,表现出凋零的景象。
典故解析:
重阳节,又称“重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象征长寿,常常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诗中提到的送别场景,正是这种节日氛围的体现,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曙,字子云,唐代诗人,生平多游历,诗风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多富含哲理,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重阳节,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惆怅与感慨,反映了诗人在社会动荡中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的迷惘。
诗歌鉴赏:
《九日送人》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作品以重阳节为背景,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与不舍。全诗用词简练而富有诗意,开头以“送人冠獬豸”引入,描述了送别时的仪式感,突出了节日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均赋征三壤,登车出五湖”展现了友人的远行,表达了对游子未来的祝福。
在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凄凉的自然景象,“水风凄落日,岸叶飒衰芜”不仅渲染了送别的氛围,还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孤寂。最后一句“自恨尘中使,何因在路隅”,则是情感的高潮,诗人感到尘世的羁绊与无奈,问自己为何停留在路的角落,表现出一种对人生和命运的深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观察,展现了唐代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送人冠獬豸:送别时,朋友头戴象征正义的獬豸帽,显得庄重。
- 值节佩茱萸:在重阳节,朋友佩戴茱萸,寓意吉祥。
- 均赋征三壤:大家一同为友人赋诗,表达对他出行的祝福。
- 登车出五湖:朋友乘车离去,走向广阔的水域,象征远行。
- 水风凄落日:描绘自然环境的凄凉,增添送别的氛围。
- 岸叶飒衰芜:岸边的叶子在风中凋落,表现出时光的流逝。
- 自恨尘中使:诗人感到被世俗束缚,对人生的无奈。
- 何因在路隅:自问为何停留在路的角落,表达孤独与迷惘。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水风凄落日”比喻送别时的情景,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 拟人:岸叶“飒衰芜”,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送别与对人生的感慨。通过重阳节这一背景,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与对未来的迷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獬豸:象征正义与庄重,代表友人的身份。
- 茱萸:象征长寿与吉祥,反映节日的氛围。
- 水风:凄凉的自然环境,传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 岸叶:衰败的景象,象征时光的流逝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答案: b) 重阳节 -
诗中所用的“獬豸”象征什么? a) 富贵
b) 正义
c) 冷酷
答案: b) 正义 -
“水风凄落日”中的“落日”带有何种情感色彩? a) 温暖
b) 凄凉
c) 明亮
答案: b) 凄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赠友人》
- 杜甫《送友人》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赠友人》相比,《九日送人》更加强调了节日的氛围和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李白则更加侧重于豪放的个性与友情的深厚。两者都反映了对友人的不舍,但情感表达方式却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