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晋赵怀古》

时间: 2025-01-19 20:45:00

险阻艰难尝备矣,毋忘十九年前。

临河投璧此何言。

龙蛇空故国,熊犬守钧天。

蹇叔不来收战骨,二陵风雨年年。

地毛生遍旧山川。

丛台归劫火,绵上剩寒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晋赵怀古
作者: 黄咏雩 〔近代〕

险阻艰难尝备矣,毋忘十九年前。
临河投璧此何言。
龙蛇空故国,熊犬守钧天。
蹇叔不来收战骨,二陵风雨年年。
地毛生遍旧山川。
丛台归劫火,绵上剩寒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故国的怀念。诗人回顾了十九年前的艰难险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临河投璧的典故象征着对故国的哀伤,龙蛇空无的故国与熊犬把守的钧天相对比,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无奈。蹇叔未能来收战骨,历史的风雨轮回,二陵在风雨中年复一年。大地上长满了草木,昔日的山川已被火灾吞噬,留下的只是绵延的寒烟。

注释:

  • 险阻艰难: 指遭遇的种种困境与艰难的经历。
  • 临河投璧: 出自《史记》,指将美玉投向河水,象征着对国家的忠诚与无奈。
  • 龙蛇空故国: 指故国已如龙蛇般空虚,象征着失去的辉煌。
  • 熊犬守钧天: 意指守卫国家的力量微弱,形象地描绘出国家的危机。
  • 蹇叔: 指春秋时期的蹇叔,象征着失去的英雄。
  • 地毛生遍: 形容土地生长茂盛,代指历史的沉淀。
  • 丛台归劫火: 指历史的悲惨遭遇,丛台是古代的遗址,劫火象征破坏。
  • 绵上剩寒烟: 表达了对往日繁华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咏雩,近代著名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历史的敏感著称,作品内容常常涉及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对故乡的眷恋。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国难与个人遭遇交织的时代,诗人通过回顾历史,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惋惜以及对英雄的怀念,反映出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带来的无奈与悲伤。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晋赵怀古》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抒发。开篇“险阻艰难尝备矣,毋忘十九年前”直接点明了时代的艰难,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与反思。诗人通过“临河投璧”这一典故,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惋惜与忠诚,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沉重的历史。

接下来的“龙蛇空故国,熊犬守钧天”则以生动的形象对比,凸显出国家的衰败和守护力量的无奈,给人以沉重的历史感。诗的后半部分提及“蹇叔不来收战骨”,寓意着失去的英雄无法归来,历史的悲剧仍在延续。

“二陵风雨年年”则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无情,历史的风雨轮回,仿佛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力的悲哀。最后两句“丛台归劫火,绵上剩寒烟”更加深了这种惆怅,昔日的繁华已被劫火吞噬,只剩下无尽的寒烟,象征着记忆中的美好已经无法复返。

整首诗以简练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运用丰富的典故与意象,深刻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故国的思念,令人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险阻艰难尝备矣,毋忘十九年前: 诗人回忆曾经的艰难经历,告诫人们要铭记历史。
  2. 临河投璧此何言: 以典故表达对故国的哀伤与无奈。
  3. 龙蛇空故国,熊犬守钧天: 形象对比,表现国家衰败与守护力量的无助。
  4. 蹇叔不来收战骨: 表达英雄无法归来的惋惜。
  5. 二陵风雨年年: 时光流逝,历史的风雨仍在继续。
  6. 地毛生遍旧山川: 旧地重生,暗含历史的沉淀。
  7. 丛台归劫火,绵上剩寒烟: 破坏与凋零的意象,表达对往昔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 “龙蛇空故国”用龙蛇比喻国家的空虚。
  • 对仗: 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典故: 运用历史典故增强诗的厚度与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回顾历史,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英雄的追忆,传达出一种对故国深切的怀念与对历史无情的感慨,情感基调深沉而哀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险阻: 代表艰辛的历史经历。
  • 故国: 象征国家的过去与辉煌。
  • 龙蛇: 象征乱世与国家的无序。
  • 蹇叔: 代表失去的英雄。
  • 劫火: 象征历史的破坏与痛苦。
  • 寒烟: 代表对往昔美好的追忆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临河投璧”象征什么?
    A. 忍耐与坚持
    B. 忠诚与无奈
    C. 失去与希望

  2. 诗中“蹇叔”指代谁?
    A. 一个历史人物
    B. 诗人的朋友
    C. 一位将军

  3. “丛台归劫火”中的“劫火”意指什么?
    A. 繁荣
    B. 破坏
    C. 战争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 《登高》 by 杜甫
  •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by 王之涣

诗词对比:
与《春望》相比,黄咏雩的《晋赵怀古》更侧重于个人对历史的反思,而《春望》则更突出诗人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两者都蕴含了对故国深厚的情感,但表现方式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