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么令 法性》
时间: 2025-01-19 22:33: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么令 法性
作者: 丘处机 〔元代〕
浑沦朴散,天地始玄黄。
乌飞兔走渐生,群物类开张。
一点如如至性,扑入臭皮囊。
游魂失道,随波逐浪,万年千载不还乡。
错了鸿体段,憎爱日相望。
却认父母形骸。做我好容光。
劫劫轮回贩骨,受尽苦和殃。
何人闻早,寻他归路,莹然恢廓旧嘉祥。
白话文翻译
天地万物最初是混沌状态,后来才分出阴阳。随着乌鸦飞翔、兔子奔走,万物开始繁衍生息。人类的本性如同一丝纯净的存在,却被肉体的污浊所遮蔽。游魂迷失了方向,随波逐流,经过万年千载也无法回到故乡。错失了鸿鹄之志,爱与恨交织,彼此相望。最终却认不清父母的形状,只追求美好的容颜。轮回中一个个贩卖着骨骼,饱受苦难与灾殃。谁能听到早晨的呼唤,找到归来的路,重新回到那光明而辽阔的美好时光?
注释
- 浑沦:指混沌未分的状态。
- 玄黄:指阴阳两极,宇宙的基本状态。
- 如如至性:指原本纯净的本性。
- 臭皮囊:比喻肉体的污浊与束缚。
- 游魂失道:指灵魂迷失方向。
- 鸿体段:比喻志向的高远。
- 劫劫轮回:指生死轮回的苦难。
- 莹然恢廓:形容光明辽阔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处机,号太和,元代著名道士、诗人和思想家。他是全真教的主要代表之一,提倡清净无为的道教思想,致力于道教与儒佛的融合。他的作品多以道教哲理为核心,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创作背景
《六么令 法性》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正处于元朝的初期。丘处机在游历中观察到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内心感受到灵魂的迷失与苦难,故而作此诗以表达人生的哲理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诗歌鉴赏
《六么令 法性》通过对天地起源和人类处境的思考,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宇宙观。开篇以“浑沦朴散”引入,既表明了宇宙的本源,也暗示了人类的存在状态。诗中提到的“乌飞兔走”,象征着万物生长的自然法则,而“一点如如至性”则揭示了人类内心纯净的本性,与外在的“臭皮囊”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人性与肉体的矛盾。
接下来的“游魂失道,随波逐浪”,表达了灵魂因迷失而漂泊不定的无奈,暗示着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渴望。诗中提到的“万年千载不还乡”则增添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突显了人类在轮回中的孤独与无助。
最后,诗人以“何人闻早,寻他归路”结束,表达了对归宿的向往与渴求,呼唤人们回归本性,寻找真正的自我。整体而言,诗歌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丘处机对生命、灵魂与宇宙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与时代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浑沦朴散,天地始玄黄:宇宙最初处于混沌状态,后来才有了阴阳的分化,暗示万物生长的开始。
- 乌飞兔走渐生,群物类开张:随着生物的活动,万物开始繁荣,体现自然生长的规律。
- 一点如如至性,扑入臭皮囊:人类的本性是纯净的,但被肉体的污浊所遮蔽,反映了人性与物质的冲突。
- 游魂失道,随波逐浪:灵魂迷失方向,随波逐流,表现出人生的迷茫与无助。
- 万年千载不还乡:时间的流逝使人无法回归故乡,象征人的孤独与对归属的渴望。
- 错了鸿体段,憎爱日相望:失去了志向,面对爱恨交织的生活,表现出人生的复杂。
- 却认父母形骸,做我好容光:最终认不清父母的形象,只追求外在美,反映对物质的迷失。
- 劫劫轮回贩骨,受尽苦和殃:生死轮回中,承受着无尽的苦难,表达出对命运的无奈。
- 何人闻早,寻他归路,莹然恢廓旧嘉祥:呼唤人们回归本性,寻找光明的未来,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肉体比作“臭皮囊”,反映对物质的轻视。
- 对仗:如“憎爱日相望”,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游魂“失道”,使抽象的灵魂具象化,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丘处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探讨了人类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生命的意义及对归属的渴求,反映了诗人对人性、宇宙与自然的哲理性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浑沦:象征混沌与无形的宇宙状态。
- 臭皮囊:指代肉体的局限与污浊。
- 游魂:象征迷失的灵魂与人对自我的追寻。
- 鸿体段:象征高远的志向与理想。
- 劫劫轮回:代表生死轮回的无奈与苦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浑沦朴散”指的是什么状态? A. 清明状态
B. 混沌状态
C. 喧嚣状态 -
“游魂失道”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迷茫与孤独
C. 自信 -
诗中提到的“臭皮囊”是什么的隐喻? A. 灵魂
B. 肉体
C. 心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 李白
- 《离骚》 – 屈原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丘处机《六么令 法性》与李白《庐山谣》:两者都探讨了宇宙与人生的关系,但丘处机更关注内心的迷失与归属,而李白则倾向于表现对自然的赞美与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丘处机文集》
- 《元代诗词研究》
- 《道教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