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 酬琴可为校词稿见贻之作,次韵》
时间: 2025-01-04 11:53: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多丽 酬琴可为校词稿见贻之作,次韵
作者: 章士钊
看残红。词功怎比西风。
镇无聊吟残秋雨,怕他滴碎梧桐。
退之嗔漫驱穷鬼,可之谚妄骂书僮。
仆本惊心,却无恨意,耻凭诗句解忧忡。
四十载孤怀落落,何必强求同。
只消受碧分涧水,青染江峰。
此番来欲归未得,一身流转如蓬。
算范云城偏老友,怜何逊年少辞宗。
扫叶频劳,剥蕉待证,与君齐唱大江东。
更为我连环劈断,一字欲研穷。
真思向前身梦晋,细诘来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秋天残红的感慨,表达了对词作技艺的自我反思。他感到无聊,只能在秋雨中吟唱,害怕雨水会打碎梧桐树的叶子。对于生活中的烦恼,他并不想用诗句来解忧,四十年的孤独让他感到心情沉重,但他认为不必强求与他人相同的感受。只要感受那清澈的涧水和青翠的江峰,便已足够。此时他还未能归乡,心情如同漂泊的蓬草。虽然老友范云城在侧,他却感慨年轻人如何能理解他的情怀。扫落的叶子和剥蕉的等待,似乎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他希望与友人共同吟唱《大江东去》。最后,他渴望将自己的思绪倾注于文字中,追寻前世的梦境。
注释
- 残红:指残留的红叶,象征着秋冬的萧瑟。
- 西风:秋风,常用来表现秋天的情感。
- 镇无聊:内心无聊、烦闷。
- 滴碎梧桐:秋雨打落了梧桐树的叶子,寓意生命的脆弱与流逝。
- 惊心:心中感到惊慌或动荡。
- 耻凭:羞于依赖。
- 碧分涧水:清澈的山涧水。
- 青染江峰:青山与江水相映成趣。
- 流转如蓬:漂泊不定,如蓬草般随风飘荡。
- 范云城:老友,象征着过去的记忆与情谊。
- 剥蕉待证:剥蕉的行为暗示着等待与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章士钊(1889-1979),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曾任职于多所高等院校,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与创作。他的诗风多以抒情见长,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章士钊晚年,正值其经历人生风雨、感慨孤独之时。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深刻反映了他对人生、友情与艺术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开篇通过“看残红”引入秋意,营造出一种沉郁的氛围。诗人在对比自我与西风的词作技艺时,流露出自谦与不满,反映出他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与内心的无奈。随着诗句的展开,秋雨的意象不断渗透,既是对自然的描写,也是对内心愁苦的映射。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转向对生活的反思。他不再强求与他人相同的感受,而是接受生活的流转与孤独。通过对山川江河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慰藉,这种情感在“青染江峰”的意象中尤为突出。最后,以对友人范云城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人将孤独与友情的主题融合,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怀。
整首诗在艺术上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和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展现了章士钊对传统诗词的继承与创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看残红:描绘秋天的景象,引入全诗的情感基调。
- 词功怎比西风:自谦地表达自己在诗词创作上的不如人意。
- 镇无聊吟残秋雨:表达内心的无聊与对秋雨的吟唱。
- 怕他滴碎梧桐:对秋雨的忧虑,寓意对生命脆弱的感叹。
- 退之嗔漫驱穷鬼:通过“退之”与“可之”暗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 仆本惊心,却无恨意:虽心中惊惧,却并无怨恨之情。
- 四十载孤怀落落:描述自己四十年的孤独感。
- 只消受碧分涧水:强调对自然的接受与归属。
- 此番来欲归未得:表达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
- 扫叶频劳,剥蕉待证:反映时间的流逝与等待的心情。
- 与君齐唱大江东:渴望与友人共同吟唱,传达情谊。
- 更为我连环劈断:想要将思绪化为文字,追寻内心的真实。
- 真思向前身梦晋,细诘来踪:追寻前世的梦境,探求生命的真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流转如蓬”,形象地表现了漂泊的无奈。
- 拟人:如“怕他滴碎梧桐”,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退之嗔漫驱穷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孤独与友情展开,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反映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红: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时光的流逝。
- 西风:象征秋天的萧瑟,带来思念与伤感。
- 梧桐: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乡。
- 涧水:象征清澈与宁静,反映内心的向往。
- 江峰:象征广阔与自由,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看残红”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伤感
- C. 激动
- D. 无聊
- 答案:B
-
“怕他滴碎梧桐”中“他”指代什么?
- A. 诗人
- B. 秋雨
- C. 西风
- D. 梧桐
-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范云城”代表什么?
- A. 诗人对友谊的怀念
- B. 诗人的故乡
- C. 诗人的创作伙伴
- D. 诗人的家族
- 答案:A
参考资料
- 《章士钊诗文选》
- 《现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