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咏史六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9 21:26:45

长平十万人,一夜秦坑杀。

鱼死浊流中,不祭乘时獭。

死坑未是愁,唯有生坑恶。

眢井埋蟾蜍,欲跳只三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平十万人,一夜秦坑杀。
鱼死浊流中,不祭乘时獭。
死坑未是愁,唯有生坑恶。
眢井埋蟾蜍,欲跳只三脚。

白话文翻译:

长平之战中有十万人,一夜之间被秦军坑杀。
死于浑浊河流中的鱼,没有人给它们祭奠,仿佛只等着顺时而出的水獺。
死去的坑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生者的坑。
深井中埋藏着蟾蜍,想要跳出却只剩三条腿。

注释:

  • 长平:指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争。
  • 十万人:指长平之战中被秦军坑杀的赵军士兵的数量。
  • 秦坑杀:指秦军在长平之战后采用的惨无人道的坑杀手段。
  • 鱼死浊流:意指大水流淌,鱼死在浑浊的水流中,暗喻无辜者的死去。
  • 不祭乘时獭:指那些死去的鱼没有人祭奠,提到水獺是指水边活跃的动物,暗喻对生者的漠视。
  • 死坑未是愁:死去的并不令人悲伤,反而生者的处境更为恶劣。
  • 眢井:深井,意指深邃的地方。
  • 蟾蜍:指一种两栖动物,暗喻被困于深井中的生者。
  • 三脚:蟾蜍受伤,暗指生存的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静斋,明末清初思想家、诗人。王夫之的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哲理性,常以历史事件为题材,探讨人性与社会的关系。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末清初,国家动荡,王夫之通过历史事件反思人性与社会的冷漠,表达出对战争与死亡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生查子 咏史六首 其一》通过长平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黑暗。诗的开头以“长平十万人,一夜秦坑杀”引入,直接点明事件的规模与惨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鱼死浊流中,不祭乘时獭”,以鱼的死去和水獺的出现,象征了对无辜者命运的无视和漠然,反映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绝望。

“死坑未是愁,唯有生坑恶”句中,诗人巧妙地将“死”与“生”进行对比,指出死去的人虽然令人悲痛,但生者所遭受的困境和痛苦更为深重,表达出对生存状态的无情揭露。最后一句“眢井埋蟾蜍,欲跳只三脚”,通过蟾蜍的比喻,展现出生者的无奈与困境,暗示在历史的深渊中,许多人遭遇了不幸与绝望。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充沛,借助历史事件抒发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社会的批判,充分展现了王夫之深邃的思想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平十万人,一夜秦坑杀:直接描述长平之战中十万赵军被秦国坑杀的惨状,震撼人心。
  2. 鱼死浊流中,不祭乘时獭:描述死者无人祭奠,反映人们对死亡的冷漠,暗示历史的无情。
  3. 死坑未是愁,唯有生坑恶:对比生死,强调生者的苦难更为可悲,引发对生存状态的思考。
  4. 眢井埋蟾蜍,欲跳只三脚:蟾蜍的困境象征着被压抑的生者,暗喻历史的悲哀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力度。
  • 比喻:用鱼与蟾蜍象征无辜者与生存者,增强了诗的深度。
  • 象征:深井与坑杀象征历史的悲惨,反映人性的冷漠。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反映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悲哀,揭示战争带来的苦痛与生存的艰难,表达了对无辜者命运的深切同情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平:战争、历史的惨痛。
  • :无辜者的象征。
  • 水獺:冷漠的世界,象征对死者的漠视。
  • 蟾蜍:被困者的象征,暗示生者的艰难处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长平之战中有多少人被坑杀?

    • A) 一万人
    • B) 十万人
    • C) 百万人
  2. 诗中提到的水獺象征什么?

    • A) 祭奠死者
    • B) 对生者的漠视
    • C) 战争的胜利
  3. 诗中“死坑未是愁,唯有生坑恶”的意思是什么?

    • A) 死去的人更让人痛心
    • B) 生存的困境更为可怕
    • C) 战争的结束是好的

答案

  1. B) 十万人
  2. B) 对生者的漠视
  3. B) 生存的困境更为可怕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切关注。两者都通过历史事件探讨人性的悲哀,但王夫之的作品更加侧重对生者困境的描写,而杜甫则兼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人民的苦难。

参考资料:

  • 《王夫之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清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