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

时间: 2025-01-17 10:38:14

却笑昨宵祝祷,祈求今日晴明。

不道朝来风已起,直到黄昏势未停。

长空摇万里。

眼底云翳乍去,胸中块垒初平。

仍旧黄尘如雨下,不是年时此际声。

宵深笼被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却笑昨宵祝祷,祈求今日晴明。
不道朝来风已起,直到黄昏势未停。
长空摇万里。眼底云翳乍去,胸中块垒初平。
仍旧黄尘如雨下,不是年时此际声。
宵深笼被听。

白话文翻译:

昨夜我还在笑着祈祷,希望今天能是个晴天。没想到今天早上风已起,直到黄昏风势仍然不减。
长空中风云变幻,眼前的云彩忽然散去,心中的烦闷也稍有平息。
然而,依旧是黄尘如雨般降下,这并不是往年此时的情景。
夜深人静,听着风的呼啸。

注释:

  • :反而、竟然。
  • 祝祷:祈求、祝愿。
  • 不道:没有想到。
  • 风已起:风已开始刮起来。
  • 长空:指广阔的天空。
  • 云翳:云雾、云层。
  • 块垒:心中的郁结。
  • 黄尘:指风沙或尘土。
  • 宵深笼被:夜晚深沉,笼罩着大地。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祝祷”表达了对天气变化的无奈与幽怨,反映了古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随(1895-1980),字韵之,号惕庵,江苏吴江人。顾随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的诗歌作品多以抒情见长,语言通俗而富有情感。与许多现代诗人相似,顾随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破阵子》创作于20世纪,正值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天气的变化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反映了对生活的不如意与对理想状态的渴望。

诗歌鉴赏:

《破阵子》通过对天气变化的细腻描写,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的开头,以“却笑昨宵祝祷”引出一场祈求晴天的期待,然而“风已起”的突如其来使得这种期待化为失望。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现象与个人内心的联系,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无力与无奈。

在描写风起云涌的场景时,诗人使用了“长空摇万里”的壮阔意象,给人以震撼,体现了自然的力量。而“眼底云翳乍去,胸中块垒初平”则表现了内心的烦闷随着云彩的散去而稍有缓解的复杂情感,似乎在暗示着希望与失落的交织。

最后,诗人以“仍旧黄尘如雨下”结束,表明虽然外在环境有所变化,但内心的失落感依然存在,深夜的“宵深笼被”更是将这种孤独感加以放大,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而无奈的情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却笑昨宵祝祷,祈求今日晴明

    • 昨夜我还在笑着祈祷,希望今天是个晴天,表现了诗人对美好天气的期待和轻松的心态。
  2. 不道朝来风已起,直到黄昏势未停

    • 不曾想到早上风就开始刮,直到傍晚风势依旧,描绘了气候的变化与诗人的失落感。
  3. 长空摇万里

    • 广阔的天空中风沙肆虐,彰显自然的力量与广阔。
  4. 眼底云翳乍去,胸中块垒初平

    • 眼前的云彩忽然散去,心中的郁结也稍稍平复,表现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5. 仍旧黄尘如雨下,不是年时此际声

    • 依旧是黄尘像雨般降下,暗示着一种无常的变化,感叹时光流逝与环境的变化。
  6. 宵深笼被听

    • 夜晚深沉,笼罩着周围,给人以孤独和寂静之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尘比作雨,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眼底云翳乍去,胸中块垒初平”,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风的势头被描绘得如同有生命般,增强了自然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人在无奈中流露出一种孤独感与无力感,反映了对理想状态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尘:象征着困扰与烦恼。
  • :象征着变幻与无常。
  • 长空:象征广阔的自然与无尽的可能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却笑昨宵祝祷”中的“却”可以理解为:
    A. 反而
    B. 只是
    C. 仍然
    D. 也

  2. “胸中块垒初平”中的“块垒”指的是:
    A. 友谊
    B. 烦闷
    C. 期望
    D. 孤独

  3.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D. 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顾随的《破阵子》与李白的《庐山谣》都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但顾随更强调内心的情感波动,而李白则侧重于自然的壮美。两首诗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值得细细品味。

参考资料:

  1. 《顾随的诗歌研究》
  2.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
  3.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