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

时间: 2025-01-04 06:35:34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寺
杜甫

野寺残僧少,
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
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
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
百里见秋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偏僻山中的寺庙,僧人寥寥无几,山间小路蜿蜒陡峭。诗中描写了麝香在石竹花上安静地睡着,鹦鹉啄食着金色的桃子。潺潺的流水方便人们通过,而懸崖上则有牢固的房屋。晚上的高阁俯瞰远方,百里之外的微小秋毫都能看得清楚。


注释

  • 野寺:指偏远的寺庙。
  • 残僧:残留的僧人,表示寺庙中僧侣人数稀少。
  • 细路高:形容山间小路狭窄且陡峭。
  • 麝香:一种香料,这里指麝香猫。
  • 石竹:一种植物,花小而美。
  • 鹦鹉:一种鸟,色彩鲜艳,善于模仿。
  • 金桃:桃子的品种,形容其色泽金黄。
  • 乱水:潺潺流水,形容水流的喧闹。
  •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 重阁:高楼或阁楼,指寺庙高处的建筑。
  • 秋毫:指鸟兽的细小毛发,形容视力极好。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未涉及特定的古典典故,但整体展现了山林隐士的生活情景,反映出诗人对悠然自得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作品多表现国事、民生,风格沉郁悲壮,被誉为“诗圣”。

创作背景

《山寺》创作于杜甫晚年,他在动乱的时代中流浪,内心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促使他描绘出这幅山野寺庙的图景,展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纷扰的逃避。


诗歌鉴赏

《山寺》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的诗作,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山中寺庙的宁静与幽美。全诗以“野寺残僧少”开头,给人以一种清冷的感觉,隐约传达出诗人对世事的无奈与失落。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山中自然景观的和谐美,麝香的安详与鹦鹉的活泼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自然界的平衡与生机。

“乱水通人过”一句,描述了河流的奔腾,与高耸的悬崖形成对照,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最后一句“百里见秋毫”,则是诗人对远方景物的细致观察,象征着他对清明与真理的追求。整体来看,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的赞美,也表现了杜甫对人生的哲思,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寺残僧少:描绘出寺庙的偏僻与僧侣的稀少,暗示出一种荒凉和冷清的氛围。
  2. 山园细路高:形容小路的狭窄和陡峭,给人以攀登的艰难感。
  3. 麝香眠石竹:通过麝香猫的安静描绘,展现出山中生活的恬静。
  4. 鹦鹉啄金桃:鹦鹉的生动形象增加了画面的活力。
  5. 乱水通人过:强调自然环境的便利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6. 悬崖置屋牢:描绘出高耸的悬崖与人们在此栖息的安全感。
  7. 上方重阁晚:高阁在晚霞中的景象,给人以敬畏与宁静之感。
  8. 百里见秋毫:隐喻诗人观察力的敏锐,表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百里见秋毫”比喻远视的细致。
  • 对仗:如“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形成了和谐的音韵。
  • 拟人:将麝香与鹦鹉赋予人性,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山中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世事的淡泊,折射出他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寺:象征隐逸与清净。
  • 残僧:代表孤独与寂寞。
  • 麝香、鹦鹉:分别象征宁静与活力。
  • 悬崖、乱水:象征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寺庙氛围是? A. 热闹非凡
    B. 清冷寂静
    C. 华丽繁华

  2. “鹦鹉啄金桃”中,鹦鹉的形象象征什么? A. 宁静
    B. 活力
    C. 孤独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迷惘
    B. 观察与细致
    C. 绝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山寺》王维《鹿柴》
    • 杜甫的《山寺》展现了人文与自然的结合,体现出内心的孤寂;而王维的《鹿柴》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的悠然自得,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