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其二》

时间: 2025-01-08 23:29:48

十年不认溪南树。

转眼青迷寒食路。

梨花空解雨中啼,杨柳分明风际舞。

好天未改颜如故。

天自多情人自苦。

十三弦柱泪痕深,白日春湍流不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年不认溪南树。
转眼青迷寒食路。
梨花空解雨中啼,
杨柳分明风际舞。
好天未改颜如故。
天自多情人自苦。
十三弦柱泪痕深,
白日春湍流不去。

白话文翻译:

十年间再也认不出溪边的树木。
转眼之间,春天的路已被青色迷住。
梨花在雨中徒自悲鸣,
杨柳在风中清晰地舞动。
美好的天气未曾改变,
但天自多情,人却自受苦。
那十三弦的琴柱上泪痕深重,
白昼的春水依然流淌不息。

注释:

  • 溪南树:指溪边的树木,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寒食路:寒食节时,春天的路,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 梨花空解雨中啼:梨花在雨中无奈地啼鸣,表现悲伤。
  • 杨柳: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好天未改颜如故:美好的天气依然如故,暗示时光流逝但事物没有变化。
  • 天自多情,人自苦:自然是多情的,而人却在情感中受苦。
  • 十三弦柱泪痕深:指琴弦上的泪痕,象征着思念与伤感。
  • 白日春湍流不去:春水在白昼中仍然流淌,象征着时间的不停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觐虞,近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他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而著称,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玉楼春 其二》诞生于一个人情冷暖、岁月无情的时代,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与伤感。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与诗人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内心的苦闷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玉楼春 其二》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词作,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往昔的追忆。开篇的“十年不认溪南树”瞬间营造出一种时光的无情感,过去的景物在岁月中渐渐模糊,这种感受引发了读者对自己生活的反思。接着,诗中通过“梨花空解雨中啼”和“杨柳分明风际舞”的对比,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梨花的悲鸣与杨柳的舞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传达出一种美好却又无奈的情感。

中间的“好天未改颜如故”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尽管外在的世界依然美丽,但内心的苦痛却难以消除。最后的“十三弦柱泪痕深,白日春湍流不去”则将情感推向高潮,琴柱上的泪痕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春水的流淌则暗示着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流逝。

整首词在音韵和意象上都极具美感,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爱情和时间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年不认溪南树:时光流逝,连曾经熟悉的景物也变得陌生,表现出时光的无情。
  2. 转眼青迷寒食路:春天的路在一瞬间被青色迷住,暗示着春天的来临。
  3. 梨花空解雨中啼:梨花在雨中悲鸣,表达出一种无奈与失落。
  4. 杨柳分明风际舞:杨柳在风中舞动,象征着生命的生机。
  5. 好天未改颜如故:尽管外界依然美好,内心却感到孤独。
  6. 天自多情人自苦:自然的多情与人类的苦楚形成对照。
  7. 十三弦柱泪痕深:琴柱上的泪痕,暗示思念与悲伤。
  8. 白日春湍流不去: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的,表达了对过往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梨花与杨柳的对比,象征着悲伤与生机。
  • 拟人:梨花“啼”声与杨柳“舞”动,赋予自然物以情感与生命。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工整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往昔的怀念,反映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无奈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南树:象征着过往与时光的流逝。
  • 梨花:象征着悲伤与失落。
  • 杨柳: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琴柱:象征着对往昔的怀念与情感的流露。
  • 春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十年不认溪南树”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C. 对人生的无奈
  2. 填空题:诗中“梨花空解雨中啼”中的“梨花”象征着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杨柳”代表了诗人的孤独情感。(对/错)

答案:

  1. B
  2. 悲伤与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倾向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月亮的意象,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与对亲人的思念,展现出更为广阔的情感视野。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谢觐虞诗词研究》
  • 《诗词的情感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