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时间: 2025-01-01 16:04: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汉家兵马乘北风,
鼓行而西破犬戎。
尔随汉将出门去,
剪虏若草收奇功。
君王按剑望边色,
旄头已落胡天空。
匈奴系颈数应尽,
明年应入蒲萄宫。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军队乘着北风,
鼓声震动着西去打败犬戎。
你跟随汉将出征,
就像割草一样轻松地获得奇功。
君王按剑望着边塞的情景,
旄头已经落在胡人的天空。
匈奴的首级应当数不胜数,
明年应该就能进入葡萄宫。
注释:
- 汉家兵马:指汉朝的军队。
- 北风:象征着出征的方向和时机。
- 犬戎:古代北方的一个部落,常与汉朝发生冲突。
- 尔:你,指代族弟。
- 汉将:汉朝的将领。
- 剪虏若草:形象地比喻战斗轻松,像剪草一样。
- 君王:指汉朝的皇帝。
- 旄头:指军旗上的装饰,象征着军队的威武。
- 匈奴: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常与汉朝交战。
- 蒲萄宫:以“葡萄”象征富饶的地方或享乐的宫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而著称,常常表达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创作背景: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是李白在送别族弟绾从军时所作,反映了李白对年轻人的期望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正值唐代盛世,国家安定,李白通过这首诗寄托了对战斗英雄的赞美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气势雄伟的描写,展示了汉朝军队出征的壮丽场景。开篇通过“汉家兵马乘北风”生动地勾勒出出征的画面,北风象征着战争的号角,鼓声则是士兵们奋勇向前的动感节奏。接下来的“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则将族弟绾的勇敢与战斗的轻松形成鲜明对比,似乎在暗示战斗的胜利与荣耀是唾手可得的。诗中“君王按剑望边色”的描写,突显了皇帝对边疆安全的关注与期待,象征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士兵的信任。
整首诗不仅歌颂了战斗精神,更透出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在“明年应入蒲萄宫”的结尾,李白以“蒲萄宫”象征着丰收和喜悦,表现了对族弟绾将来荣耀的祝愿,蕴含着希望与激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家兵马乘北风:描绘出汉军乘着北风,气势磅礴,准备出征的场景。
- 鼓行而西破犬戎:士兵们鼓声震天,向西方出发,准备打败敌人犬戎。
- 尔随汉将出门去:对族弟绾的寄语,鼓励他跟随将领出征。
- 剪虏若草收奇功:比喻战斗轻松,如割草般容易,期待他能获取非凡的功绩。
- 君王按剑望边色:皇帝在边疆驻守,手握宝剑,注视着边境的情势。
- 旄头已落胡天空:军旗的旄头在胡人的天空飘扬,暗示着胜利的在望。
- 匈奴系颈数应尽:预示着屠戮敌人,匈奴的首级应当数不胜数。
- 明年应入蒲萄宫:预言明年将能进入富饶的宫殿,象征胜利后的美好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剪虏若草”,将战斗比作割草,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匈奴系颈数应尽”,夸大了敌人的损失,表现出诗人对胜利的期待。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歌颂战争的勇敢与胜利,同时表达对年轻人的期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通过对出征场景的描绘,展现出对汉朝壮丽历史的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安定与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风:象征着出征的时机和气势。
- 鼓声:代表着士兵们的士气与奋发向前的决心。
- 君王:象征着国家的领导者与军事决策的权威。
- 蒲萄宫:象征着丰收、快乐与美好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白的《送族弟绾从军安西》描绘了哪个朝代的军队出征?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
诗中提到的“剪虏若草”是比喻什么? A. 战斗艰难
B. 战斗轻松
C. 战斗失败 -
诗的结尾提到的“蒲萄宫”象征着什么? A. 战斗的失败
B. 富饶和快乐的生活
C. 战士的牺牲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中同样描绘了边疆的战争气氛,但更侧重于悲壮情感。
- 高适《别董大》则表达了离别之情,情感更为细腻,风格与李白的豪放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全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