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
王公希代宝。弃世一何早。
吊死不及哀。殡宫已秋草。
悲来欲脱剑。挂向何枝好。
哭向茅山虽未摧。一生泪尽丹阳道。
白话文翻译:
这位王公真是时代的珍宝,为什么早早就离开了人世呢?我为他哀伤的情感,连吊唁都显得不够深切。殡宫已经被秋草覆盖,悲伤涌来让我想要抽出剑来,挂在什么枝头才好呢?即使哭向茅山,仍未能摧毁我内心的悲痛。我的一生的泪水,早已在丹阳道上流尽。
注释:
- 王公:指王炎,唐代的名士,李白的朋友。
- 希代宝:希有的珍宝,形容王炎的才华和品德。
- 弃世:离世,去世。
- 吊死不及哀:吊唁死者的情感也无法表达我的悲伤。
- 殡宫:指安葬的地方。
- 秋草:秋天的草,象征凋零与悲凉。
- 茅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离世后的归宿。
- 丹阳道:指丹阳地区的道路,这里比喻李白流泪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以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浪漫主义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友情和爱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李白与王炎的友谊深厚之时,王炎早逝使得李白感到痛心,诗中流露出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与感伤,反映了李白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通过对王炎早逝的悲痛表达了李白对友情的珍视与无奈。诗的开头便以“王公希代宝”引入,强调了王炎在李白心中的高贵地位,接着“弃世一何早”更是道出李白心中的惋惜与不解。对于王炎的离世,李白感到无能为力,甚至连哀悼都显得苍白无力,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诗中“殡宫已秋草”,通过秋草的凋零,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仿佛时间的流逝不仅带走了生者的痛苦,也掩埋了死者的荣光。李白在悲痛中甚至想要“脱剑”,象征着他对王炎的怀念和对死亡的抗拒。最后一句“一生泪尽丹阳道”,表达了李白对人生苦短、友情易逝的深思,流泪不仅是对友人的追忆,也是对自己人生的惋惜。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深刻,表现出李白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王公希代宝”:王炎是时代的珍宝,表明他在李白心中的地位。
- “弃世一何早”:感叹王炎早早离世,表达惋惜和不解。
- “吊死不及哀”:即使是吊唁,也无法表达内心的悲痛。
- “殡宫已秋草”:殡葬之地已被秋草覆盖,象征生命的终结与悲凉。
- “悲来欲脱剑”:悲痛袭来,想要抽剑,象征反抗与绝望。
- “挂向何枝好”:无处寄托悲伤,感到无助。
- “哭向茅山虽未摧”:即使哭向茅山,心中的悲痛依旧无法解除。
- “一生泪尽丹阳道”:流尽一生的泪水,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王公希代宝”将王炎比作珍宝,突出其价值。
- 对仗:“吊死不及哀,殡宫已秋草”,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秋草象征死亡和悲伤,茅山象征归宿。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王炎深切的怀念与哀痛,展现了人生无常、友情珍贵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王公:象征高贵与才华。
- 秋草:象征生命的凋零与悲凉。
- 剑:象征勇气与反抗。
- 茅山:象征超脱与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公希代宝中的“王公”指的是谁? A. 李白
B. 王炎
C. 唐太宗 -
“弃世一何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惋惜
C. 无所谓 -
“殡宫已秋草”中的“秋草”象征什么?
A. 生机
B. 死亡与悲伤
C. 富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杜甫同为唐代著名诗人,但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放与浪漫,而杜甫则关注社会现实与人道主义。李白在《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中表现的情感深沉,而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则是对家庭的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